2014/11/22

中國啟動研發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

研製萬米級載人深淵器挑戰全球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是國際海洋領域極具標誌性和影響力的科技工程。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獲悉,該中心通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的方式,自籌經費啟動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製工作,並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馬裏亞納海溝。
據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介紹,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項目的總體設計,是打造全海深的“著陸器”、“無人潛水器”、“載人深淵器”和專用科考母船協同作業的一座“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
崔維成在完成“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第一次下潛任務後出艙時(中國海洋報圖片)

主要步驟和核心任務是:首期,通過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的概念設計,識別關鍵技術;第二步,打造兩型驗證平台,即由3台全海深著陸器組成的Ⅰ型驗證平台和1台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的Ⅱ型驗證平台,攻克和驗證關鍵技術;最後,研製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
整個項目約需資金5億元。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通過重大科研項目體製機製創新,積極引進民營資本參與,目前正穩步推進。
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製是整個項目的核心。曾擔任過“蛟龍”號副總設計師的崔維成介紹說,與最深抵達7000多米的“蛟龍”號相比,最深抵達11000米的“彩虹魚”號在外形設計、製造材料、設備抗壓能力等方面,均需升級換代,提升各項性能。
“彩虹魚”號1.1萬米載人潛水器模型。資料圖
“張謇”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專用母船

根據設計方案,“彩虹魚”號與“蛟龍”號一樣,均采用無動力上浮下潛的原理,但與胖鯊魚外形的“蛟龍”號在海裏垂直下潛不同,“彩虹魚”號呈瘦長的魚雷狀外形,在海裏將采取45度角傾斜下潛的方式。
由於需要更高的抗壓能力,“彩虹魚”號載人艙製造材料也與“蛟龍”號不同,但“魚肚子”裏的浮力材料與“蛟龍”號基本一樣,只需要提升抗壓能級。在電力係統上,“彩虹魚”號正在研製壽命更長、動力更大的鋰電子電池。在穩定翼、舾裝係統、聲學控製係統、通信係統等方面,“彩虹魚”號在借鑒“蛟龍”號的同時,均需相應的提升耐壓性能。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今年5月,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主任設計師、首批3名潛航員之一葉聰表示,“蛟龍號”已經三次下潛到自己的設計極限深度——7000米,最深的一次達到7062.68米。今後“蛟龍號”不會下潛得更深,下一個紀錄將由新的潛水器完成
蛟龍號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於2010年7月在中國南海執行一次成功下潛後出水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將向科技部申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項目,爭取2018年底完成建造,2019年到馬裏亞納海溝進行載人海試,力爭在世界上研製出第一台作業型的“全海深載人深淵器”。
國際海洋科學界將海深6000-11000米稱為“深淵”。深淵區內的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底地質等對地球生態、氣候、生命起源、地震預報等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人類極難到達,深淵科學是海洋科學研究中最薄弱、最前沿的領域。
“開展深淵科學研究,對於海洋環境保護、探尋生命起源和地震預報研究等意義重大。目前,美國、英國、日本已競相開展深淵科學研究,盡快部署研製我國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對於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意義重大。”崔維成說。
馬裏亞納海溝的位置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