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9

好好經營你的 30-48 歲

1、學會放手
這個年齡已經不允許你不成熟,當你無力把握命運中的某種愛,某種緣,某種現實,學會放手。給自己身心一個全新的開始,只要信心在,勇氣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

2、儲蓄友誼
真摯的友誼是人生最溫暖的一件外套。它是靠你的人品和性情打造的,在這個年齡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用心去儲存。

3、播種善良
一定要極儘自己所能及之事,讓那些比你苦、比你難的人感受到這世上的陽光和美麗。這樣的善良常常是播種,不意間,就會開出最美麗的人性之花來。

4、懂得音樂
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它會洗滌你的身心。會打開你的記憶和想像,全心地投入,更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寧靜。它是日子中的味精,點點滴滴中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滋味。

5、避開兩種苦
塵間有兩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鍾情之苦。在你付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的、想得到的都當作一場賭。勝之坦然;敗之淡然。好在這年齡還具有一定的資本,我們可以捲土重來。世間最苦是鍾情,如果在這時候還有這樣的情愫,一定要像打掃灰塵一樣,把它從心屋裡清出去。

6、學會承受
有些事情需要無聲無息地忘記,經過一次,就長一次智慧;有些苦痛和煩惱需要默默地去承受;歷煉一次;豐富一次。

7、保留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一定要時時保留,它不僅讓你憐惜一沙一石、一草一枝,還會讓你淡漠某種無形的壓力,平撫你的慾望和爭鬥,更多的時候,有一些幸福的感覺也往往來自於此。

8、熱愛工作
儘管它決沒有喝茶、聊天兒那樣愜意,但它檢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是我們體現價值和成就所必備一種內容。一定要全心愛它,它讓你大半生有事做、有飯吃。

9、善於學習
讀書和學習都是在和智慧聊天,它不僅保證你的記憶力、感悟力。你的有些思想來源於此,有些見解來源於此。並且還能醫愚,還會長久地保持你的個性魅力,這是練瑜珈做美容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10、享受運動
很多人認為自己胖、自己丑…於是,就有人拚命地節食減肥、手術美容。你的大部分時間與其就浪費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如去享受運動、享受自然。你的體重就不會因懶惰而上漲,你的容貌也不會因歲月而減少生動。那麼你就在某種程度上保存住了你的青春,你的快樂,你的健康。等老了,和心愛的人一起,找一個小鎮,安靜的住下,早上在巷口看太陽,晚上拄著拐棍敲夕陽…

世間的感情莫過於兩種:一種是相濡以沫,卻厭倦到終老;另一種是相忘於江湖,卻懷念到哭泣。
離開一個地方,風景就不再屬於你;錯過一個人,那人便再與你無關。人生就是這樣,牽掛著、煩惱著、自由著、限制著;走出一段路程,回頭一望,卻也生動著、美麗著;有著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有著你喜歡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著牽掛你的人和你牽掛著的人;
人這一輩子是短暫的,所以要讓自己健康著、開心著、幸福著,偶爾還要醉著。幸福,就是找一個溫暖的人過一輩子。人生就應如此。

爆笑:男人和女人的最大區別

採購
女人:女人會根據需要列出購物單,去超市裡買這些東西。
男人:男人會等到冰箱裡只剩下半個檸檬和一罐啤酒。然後去超市買東西。他會把那些看著不錯的東西都買下來。男人要付錢的時候,他的購物車裡已經堆了成山的東西。當然,這個不會妨礙他排到快速付款的櫃檯前。
關係
女人:當一段關係結束的時候,女人會哭天搶地,對著女朋友傾吐心聲,她還會寫首名叫“所有男人都是白痴”的打油詩。之後就會繼續過她的小日子。
男人:放手對男人來說,更困難一點。在分手6個月之後,他會在周六的凌晨三點打電話:“我只是想讓你知道,你毀了我的生活,我永遠不會原諒你,我恨你,你就是個賤人!不過我想你知道,我們之間一直還有機會。”這種叫做“我恨你/我愛你”的酒後電話,99%的男人至少打過一次。有些地方甚至會專門教男人克服這種需求。
女人:她們喜歡30-40分鐘的前戲。
男人:30-40秒的前戲更好。男人覺得開車去她家就已經算前戲了。
成熟
女人:她們比男人成熟得早很多。大部分17歲的姑娘已經和成年女性差不多了。
男人:大部分17歲的小伙子還熱衷於交換棒球卡、在體育課之後打打鬧鬧。這也就是為什麼高中時期的戀情很少有結果。
雜誌
男人:男性雜誌的噱頭是女人的裸體照片。男人一看到女人的裸體,就開始興奮了。
女人:女性雜誌的噱頭也是女人的裸照。這是因為女性的身體是精美的藝術品,而男人的身體又粗笨又多毛,不該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到。大部分的裸體男人只能讓女人發笑。
浴室
男人:男人的浴室裡有6樣東西:一把牙刷、刮鬍膏、刮鬍刀、一塊Dial牌肥皂、一塊從假日酒店裡順手牽羊的毛巾。
女人:在一個典型女人的浴室,平均會有437樣物品。男人認不出其中的絕大多數。
鞋子
女人:在準備上班的時候,女人會穿上羊毛套裝,登上一雙銳步運動鞋。她會把高跟鞋放在一個薩克斯的塑料袋子裡。當女人到了公司,她會穿上高跟鞋。五分鐘之後,她就會踢掉它們,因為她的腳已經躲在桌子下面了。
男人:男人整天都會穿著同一雙鞋。我們就別去管他們多少天都穿著同一雙襪子了。
女人:女人喜歡貓。
男人:男人嘴上說,他們喜歡貓,但實際上,當女人看不見的時候,他們會把貓一腳踢開。
孩子
女人:女人了解她孩子的一切。她知道孩子和牙醫的預約、足球比賽、戀愛情況、最好的朋友、最喜歡的事物、藏在心理的恐懼、希望和夢想。
男人:男人模模糊糊地知道有些小矮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
穿戴整齊
女人:女人會為這些事情穿戴整齊:上街、澆花、清理垃圾、接電話、看書、取郵件。
男人:男人會為這些事情穿戴整齊:婚禮、葬禮。
洗衣服
女人:女人每兩天洗一次衣服
男人:男人洗衣服之前,會把自己所有的衣服穿一遍,包括寬腿褲(八百年前流行過的那種)。當他最終沒衣服穿的時候,他會把髒衣服翻過來穿、租一輛手推車,把堆成山的髒衣服運到洗衣店。男人總是期望能在洗衣店邂逅美麗女人。這個迷信會再一次次重溫過“美國式愛情”之後重新被點燃。
外出吃飯
男人:結賬的時候,每個男人都會掏出一張20塊的鈔票,雖然一共只有22塊5。沒有人有更小面額的鈔票,也沒人會真去承認他們想要找回的零錢。
女人:當姑娘們拿到賬單的時候,他們從口袋裡掏出的是計算器。
鏡子
男人:男人都愛慕虛榮,他們會照鏡子打理自己。
女人:她們不可理喻,她們會用任何閃光的表面檢查自己的樣子:鏡子、勺子、商店櫥窗、光頭佬的後腦勺。
更年期
女人:當一個女人進入更年期,她會經歷一系列複雜的情緒、心理和生理變化。這些變化的性質和程度因人而異。
男人:男人的更年期會引發一致的反應:買飛行眼睛、時髦的法國帽子、皮手套、還會買輛保時捷跑車。
電話
男人:對男人來說,電話是溝通的工具。他們用電話給別人發短信。
女人:女人可以在在朋友家住了兩週之後,一回到家就給同一個朋友打電話,一打就是仨小時。
李察吉爾
女人:女人喜歡李察吉爾,因為他散發著危險的性感。
男人:男人討厭李察吉爾,因為他提醒他們,那些在健身俱樂部里工作的小白臉只和已婚女人約會。
麥當娜
和上面一樣,只不過反過來。原因也一樣。
玩具
女人:小姑娘喜歡玩玩具。她們11、2歲的時候,就會對玩具喪失興趣。
男人:男人永遠都不會停止對玩具的痴迷。他們長大之後,他們的玩具只會更貴、更白痴、更不實用。男人的玩具有這些:小型迷你電視、汽車電話、多功能榨汁機和攪拌器、圖像均衡器、能按指令調雞尾酒的小機器人、電視遊戲、任何可以閃、叫、需要至少6節一號電池的東西。
照相機
男人:男人對照相很認真。他們會花4000美元買一套專業設備、建一個暗房、還會去上攝影課。
女人:女人們買柯達的傻瓜相機。當然,女人最後總是會照得更好。
更衣間
男人:男人在更衣間裡談論三件事情:錢、足球、女人。他們會誇大金錢,他們對於足球的無知程度幾乎和他們自以為的了解程度一樣,他們還會編造關於女人的段子。
女人:女人在更衣間裡只談論一件事情:性。還不是在抽象的層面。她們會極其細緻地描述畫面和技術,而且她們從來不說謊。
電影
女人:電影史上所有的女演員一定都演過裸戲。這是因為電影史上所有的電影都是男人導演的。
男人:電影上唯一一個曾演過裸戲的男演員是李察吉爾。這是另一個他們恨他的原因。
珠寶
女人:女人戴珠寶看起來很棒。
男人:男人最多戴一個戒指。如果他們戴著比這個好多,那麼他看起來就會跟叫維克的酒吧歌手一樣(叫這種名字的大多比較娘,或者是cross-dresser)。
對話
男人:男人開始說話都需要以一個強有力的反對意見開頭。比方說,“嘿,電影真不錯。”(女人)“你是笨蛋麼?沒有任何一個真警察會用那種大小的衝鋒槍。”(男人)
女人:女人沒有這個問題,她們試著跟男人開始對話的時候都要說些附和的話:“路邊的那個花園看起來很可愛。”“嗯”停頓。 “昨晚的餐館真不錯,對吧。”“對。”停頓。諸如此類。
護腿
女人:護腿很性感。即使是遛狗或者刷盤子,女人也可以穿護腿。她想什麼時候都能穿。
男人:男人只能在去面試一個娘娘腔的時候才能穿護腿。
朋友
女人:女人在“閨蜜之夜”整晚都在說。
男人:男人們一起的夜晚,他們只說20個詞,大多數都是“把薯片遞過來”或者“還有啤酒麼?”
衛生間
女人:女人把衛生間當做一個社交場合。素不相識的兩個女人在離開衛生間的時候能像老朋友一樣說笑。女人們去衛生間還總是成群結隊,每次至少兩個女人一起去衛生間。
男人:男人去衛生間純粹處於生理需要。男人在衛生間裡從來不跟別人說話。也從來沒有一個男人會在飯桌上這麼說:“嗨,湯姆,我要去尿尿,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

父母必看!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一位媽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是,打完以後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歲,雖說不聽話,但總歸是心疼的。」
媽媽還說:「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後悔,生怕打孩子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不良的陰影,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打了孩子後應該怎麼辦呢?」
【分析】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新時代的父母,已經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支招】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常會出現的情形。那麼,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這時候的孩子,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
以下是複製了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慶幸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正如作者問自己的,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心快樂,有愛心的人。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文章有點長,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幹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籤。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覆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週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嗎口氣這麼不好?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覆調整反覆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內化的機會。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鬆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衝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鬆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週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覆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週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鞦韆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信息:「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信息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盡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週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台灣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台灣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瞭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

原來愛睡懶覺的人,還有這麼多優點啊!

愛睡懶覺的人―――很重感情,只要是真心認定的朋友,都會真心對待。
愛睡懶覺的人―――很浪漫,最討厭軟弱拖拉的人,更討厭自以為是的人。
愛睡懶覺的人―――不習慣主動和別人套近乎。
愛睡懶覺的人―――決定要做的事,就會堅持到底。
愛睡懶覺的人―――可以看著喜歡的人轉身離開,望著他的背影淚流滿面,卻不敢開口挽留。
愛睡懶覺的人―――不開心的時候會故意隱藏自己,總是想把自己裝的更獨立更堅強。
愛睡懶覺的人―――其實沒那麼重的生理潔癖,只是精神潔癖更嚴重。
愛睡懶覺的人―――表面堅強,嘴巴硬,其實內心很容易受到傷害。
愛睡懶覺的人―――很專一又很濫情。一旦真正喜歡上一個人就會很致命,一直把你牢記在心。
愛睡懶覺的人―――很容易被感動。
愛睡懶覺的人―――很敏感,看似什麼都不計較、不細心,其實是在包容你,所以會裝作什麼都不知道。
愛睡懶覺的人―――很正義,討厭虛偽、謊言,討厭欺騙。
愛睡懶覺的人———為了讓別人好過,喜歡用謊言但絕對沒有心眼不圖你什麼東西,是善意的。
愛睡懶覺的人―――吃軟不吃硬,要知道愛睡懶覺的人脾氣很硬,不會允許別人的不信任和挑戰。
愛睡懶覺的人―――總是很任性和小孩子氣的固執,即使是錯,下次還是固執。
愛睡懶覺的人―――很膽小又害怕失敗,但表現出來的都是強悍的一面。
愛睡懶覺的人―――生氣的小事很快就會忘記,不記仇。
愛睡懶覺的人―――別人對自己的好會銘記於心,有恩必報。
愛睡懶覺的人―――不善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常常用沉默取代表達。
愛睡懶覺的人―――最不能接受朋友的不信任、出賣和背叛。
愛睡懶覺的人―――現在的生活很迷茫,找不到出口,但對未來堅定而充滿希望。
原來愛睡懶覺的人,還有這麼多優點,呵呵呵呵! 

不解之迷! 為什麼塑料凳子中間有個孔洞?

很多朋友可能都在各種場所或家里見過上圖中這種塑料凳子,在凳子中間位置會有一個圓形的孔洞,但你想過為什麼會有這個孔嗎?
先一起來看一下網友的回答吧。
有網友“果殼”有意思認為:
這種凳子設計是可以很多個摞在一起的。如果不開洞,取開凳子的時候可能(取決於凳子表面的形狀)會因為上下兩個凳子形成一個密閉的空間,空氣壓力導致拉開凳子很困難。摞凳子的時候也很難摞緊實。
記得初中時候的物理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嗎?內部的真空導致拉開半球需要很強的力。雖然自然摞起來的凳子中間不會是真空,但被拉開前內部空腔氣壓會降低,形成類似效應。
為了消除上面提到的效應,完全可以開任何形式的“孔”。為什麼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圓形孔”呢?該網友猜是為了方便手指頭伸進去勾取上面的凳子。
而網友“bingoabs”則補充到:這得說這和注塑過程有關,這樣開孔,脫模容易些,模具也便宜,並且省料。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一般是低價格塑料椅才這樣做。

知識:馬德堡半球實驗,亦作馬格德堡半球,是一對銅質空心半球,被用於1654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時任馬德堡市長奧圖·凡·格里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雷根斯堡(今德國雷根斯堡)進行的一項物理學實驗。
在這項實驗中,實驗者先將兩個完全密合的半球中的空氣抽掉,然後驅馬從兩側向外拉,以展示大氣壓力的作用。

令人過目不忘的經典動漫台詞!

▼美少女戰士:我要代替月亮來逞罰你

▼一休和尚:考考你,盡管考
從來都沒被考倒的一休,智商不知道多少?

▼庫洛魔法使:庫洛牌,我現在命令你變回原來的樣子

▼金田一:我以我爺爺之名發誓,一定會解開謎底
每次金田一講這句老皮都覺得他帥翻!

▼名偵探柯南: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小編真的好想知道柯南的結局是啥?

▼烏龍派出所:閃喔!閃喔!撞到不負責!
兩津永遠活力充沛!而且什麼扯事都會發生在他身上耶!
小時候小編看到這些卡通要講經典台詞的時候,都會跟著電視一起喊,現在想想有夠懷念的!但是..那是回不去的年紀阿!!(哭)

10個被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 你可能是受害者之一

俗語就是慣用語,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於某時某地的口語。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連。現在總結十個被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看看你被騙了多少年了呢?
1.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成狗了。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中的皮匠在古代指“裨將”(副將)
3.有眼不識金鑲玉
原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
4.不到黃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5.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不過這個還能理解,因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俗語“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中的“孩子”實際上是“鞋子”
6.狗屁不通
這個成語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時,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污濁的象徵,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也將就吧!
7.王八蛋
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 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傳成“王八蛋”。“王八蛋”原為“忘八端” 
8.無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而“無毒不丈夫”,與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蕩盪、胸懷寬廣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稱為男人。國人以訛傳訛的功力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9.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由於我們對“上”“下”的認識不全,常將它們誤解。其實“上”“下”還有尊卑之意,原意應為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在文明社會之外。
10.無奸不商
原是“無尖不商”,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穀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賣穀米每次都把升和鬥堆得尖尖的,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如果是“姦”,那世上做生意的,沒一個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