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2

美研發救援新神器機器蛇:側劃方式可爬沙丘



 該機器蛇由17段鋁質材料與16個鋁合金關節鏈接而成,看起來與真蛇相似。

當以波浪運動方式重新對機器蛇編程之後,它的確成功地攀登沙丘。

        北京時間10月13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如何製作一個蛇形機器人呢?當然,你首先需要研究蛇。在本周四,研究人員說他們設計實驗,準確研究響尾蛇響究竟如何在沙丘上爬行,並將之用於蛇形機器人,以便蛇形機器人可以做同樣的事情。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該研究解釋了科學家們如何利用生物學知識來推動技術發展。
  研究人員說,此種蛇形機器人,而並非以車輪驅動的機器人,擁有處理複雜任務的能力,例如在坍塌結構中進行搜索和救援,或者在核電廠中檢查設備等。位於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機器人研究所的機器人技術教授豪伊•喬賽特(Howie Choset)說:“蛇型機器人可以通過狹窄空間到達指定區域,而人和傳統機器無法做到這一點。”
  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員哈米德•瑪爾維(Hamid Marvi)曾工作於佐治亞理工學院,他如此解釋蛇的獨特能力。“蛇在多種複雜地形中都具有極為出色的爬行能力,可根據需要不斷改變步態。蛇有一種特殊的步態——側滑(sidewinding),能夠成功的攀越沙丘。”
  角響尾蛇(Crotalus cerastes)常見於美國西南部的確,是一種有毒的響尾蛇。研究人員在亞特蘭大動物園對一條來自於美國亞利桑那沙漠(the Arizona desert)的角響尾蛇進行仔細觀察。他們在動物園的圍欄中用沙子堆出各種角度的沙丘,使用高速攝像機拍攝對其拍攝,試圖更好的理解響尾蛇是如何移動身體的。
  研究人員發現蛇通過一種獨特的波浪移動增加身體表面與沙粒之間的接觸,以此提高攀爬沙丘的能力。他們將此觀察結論應用於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發的蛇形機器人。再次之前,這個機器蛇(snakebot)已經能夠用側劃的方式運動在起伏地帶行走,但還無法像蛇一樣輕鬆自如地攀爬沙丘。但是,當以波浪運動方式重新對機器蛇編程之後,它的確成功地攀登沙丘。瑪爾維說:“現在機器蛇最多可以爬上20度傾斜角的鬆質沙丘。”
  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研究員龔朝輝(Chaohui Gong)補充說,在此項研究之前,蛇型機器人在攀爬10度傾斜角沙丘都會遇到許多麻煩。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丹尼爾•戈德曼(Daniel Goldman)說:“我們最初的想法是以機器人為物理模型研究蛇的運動機製。通過對動物和物理模型的研究,我們了解到十分重要的一般原理,這不僅讓我們更加深入認識了動物,而且與此同時還改進了機器人。”
  該機器蛇由17段鋁質材料與16個鋁合金關節鏈接而成,長度約為37英寸(約94厘米),直徑為2英寸(約5厘米),其中包含了電動機、電子芯片和傳感器

iPhone 6 詳細規格

蘋果此次同時推出了 iPhone 6 與 iPhone 6 Plus,除了螢幕尺寸與解析度有明顯差別之外,其餘部分幾乎是相同的。在發表會結束後,蘋果也很快推出中文網頁,也進一步公布了在台灣的預訂時間、價格與上市時間表。




根據蘋果在官網上公布的時間,台灣地區開放訂䐟的時間將是 9 月 26 日,比美國的 9 月 12 日略晚,不過比起以往算快了,粗估一下應算是在第二批次,與 iPhone 5s 相同,至於上市時間蘋果未明確表示,若比照美國與日本 12 日訂購,19 日出貨的時間表來預估,上市時間應是 10 月 3 日。
在價格上,4.7 吋的 iPhone 6 的台灣售價依 16GB、64GB 與 128GB 三款分別售價為台幣 22,500、25,900、29,500 元。
5.5 吋的 iPhone 6 Plus 也同樣為 16GB、64GB 與 128GB 三種容量,價格分別為台幣 25,900、29,500、與 32,900 元。兩款機型均有銀、金與太空灰三種色係。
至於所有 iPhone 的規格比較表格如下,由於 iPhone 6 Plus 的螢幕較大、解析度較高,推測雖然同樣使用 A8 處理器,但 iPhone 6 Plus 的時脈應會略高於 iPhone 6。

地心世界是否存在 南極冰下發現巨型隧道

 



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充滿了神秘色彩


南極考察又有驚人發現,英國科學家在南極冰層之下發現一條巨型隧道,隧道高度堪比法國埃菲爾鐵塔。這一新發現,再次引發人們對地心世界的興趣,是否地球真有入口通到地心世界?南極、北極或百慕大三角是否是進入地心世界的入口?傳說中的神秘地下人種是否真的存在? 據《每日郵報》8月24日報導,英國多所大學以及南極勘測(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BAS)的研究人員乘飛機飛越南極西部的龍尼-菲爾希納冰架(Filchner-Ronne Ice Shelf)時,用雷達探測到南極冰架下存在一個高249米(820英尺)的隧道。這一隧道的高度比法國埃菲爾鐵塔(987英尺,約合296米)低一些,是倫敦塔橋的4倍。   

英國科學家在南極冰層之下發現一條巨型隧道,隧道高度堪比法國埃菲爾鐵塔。(視頻截圖)

  飛機上的雷達和衛星照片顯示,南極冰原表面的冰脊和洞穴顯示底部存在隧道。研究人員先前認為,在冰原下流動的融水,會淺淺地大範圍流動。但數據顯示,這很可能是冰棚下的冰融後,水流在冰層下方流動,從陸地流至大海,這樣的流動宛如河流般,最後也形成一個巨型隧道。目前,對這一發現還無更多解釋。 據報,研究人員使用的是一架特殊製造的飛機,配備遠程傳感器和特殊設計的雷達,可探測土地、海洋和冰層以下。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誌。   「拜爾德日記」講述來自地心的秘密 層出不窮的科學發現、地球上各種未解神秘現象,以及多個古文明的離奇消失,不禁令人嘆息,人類雖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的瞭解只是一些皮毛。世界上最先進的鑽機也只能鑽1萬多米深。1萬米以下是甚麼樣。人們只能根據火山爆發、地震或者一些斷層進行分析,廣義講地下只有熾烈的岩漿顯然是科學的淺顯結論。 經測算,地球現有重量是60萬億億噸,假如地球內部某些部份不是空的,它的重量應遠不止於此。美國人造衛星「查理」7號飛經北極圈拍攝後,在底片上竟然顯現北極地帶有一個孔,難道這是通往地球內部的入口嗎?這或許只是推測? 曾是美國海軍少將的拜爾德(Richard Evelyn Byrd),他的日記記載他曾於1947年2月率領一支探險隊,從北極進入地球內部,並發現了一個龐大基地和地面上已絕種的動植物,在這個基地裏還居住著擁有高科技的地心人。「拜爾德日記」於1965年12月24日曝光。   




曾是美國海軍少將的拜爾德(Richard Evelyn Byrd),他的日記記載他曾於1947年2月率領一支探險隊,從北極進入地球內部,並發現了一個龐大基地和地面上已絕種的動植物,在這個基地裏還居住著擁有高科技的地心人。(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拜爾德在日記中寫道,他率領探險隊駕駛飛機從北極進入地球內部,不可思議的是拜爾德竟然看到了長滿綠樹的山穀,山穀中還有小溪流過。這裡是北極,應該是冰雪的世界,看到的景象讓他驚訝不已。 他還吃驚地發現了地球上本已經絕種的猛獁,以及城市,空中的飛行器似乎具有奇特的浮力。在艙門上端和右側出現碟形發光飛行器,上面有無法形容的符號。 更不可思議的是,無線電發出的嘩嘩聲中竟然傳出帶著北歐語言或德語音調的英語:「歡迎將軍的光臨」,幾位金髮碧眼、皮膚白晰,體形高大的人出現了,這些人並沒有攜帶任何武器。而這座城市閃閃發光,有規律地發出彩虹般的色彩。 這些神秘人告訴他,這個地下世界名為「阿裏亞尼」。原本他們不願意與外部世界的人接觸,但自從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兩顆原子彈以後,他們意識到外部世界的人們所掌握的這種武器極有可能毀滅整個世界,便派出飛行器與地上超級大國進行交涉,但未得到積極的回應,一些飛行器還受到了戰鬥機的攻擊。那些神祕人預言,如果人們使用原子武器,地上世界很可能會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屆時人類將再次進入黑暗時代。 1947年2月,拜爾德出席美國國防部的參謀會議,所有陳述均有詳細記錄,並且向杜魯門總統做了匯報。會議歷時6小時40分鐘,他還接受了最高安全部門及醫療小組的調查,後被有關方面告知嚴守機密。拜爾德身為軍人,只能服從命令。但他仍在日記中寫道:「那塊土地在北極,那個基地是一個巨大的謎。」   超越現代科技的地下隧道 1942年3月,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接見了風塵僕僕從墨西哥考古歸來的戴維拉姆夫婦,這對夫婦宣稱自己找到「阿加爾塔」(傳說中守衛墨西哥的地下隧道)。 這是他們在墨西哥恰帕斯州叢林中的一次偶遇。在橫穿當地密林時,在一處洞口遭遇了一群藍白皮膚的印第安人,這些印第安人自稱為拉坎頓人,是瑪雅人的後代,世代居住在叢林裡。拉姆夫婦還想進去查看一番,拉坎頓人嚴詞拒絕,因為這個聖地是通向地底的遠方世界,外人不得進入。 拉姆夫婦未能進入地下世界,德國著名探險家兼作家馮‧丹尼肯(Erich von Daniken)在機緣巧合下卻進入了隧道。他被隧道裡的景致震驚得無法言語。這是一條超越現代人智慧的嚴密宏大隧道,他認為隧道是用高科技的超高溫鑽頭和電子射線的定向爆破,以及人類現在還不具有的某些技術開鑿而成。總而言之,現有的技術水平根本無法達到建設此條隧道的程度。 通道寬闊筆直,屋頂異常平整光滑。有一個二萬多平方米的大廳,每隔一定距離就出現平均1.8米至3.1米長、80厘米寬的通風井。隧道內還有無數奇異的史前文物,包括那本許多民族遠古傳說中都提到的「金書」。 丹尼肯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他拍下幾張有關隧道的照片,但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地球內部存在「地下王國」? 關於地下王國入口的猜測還有很多,南極強磁場、北極「黑洞區」以及百慕大三角洲都可能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戶。許多研究人員還表示,溫暖的風經常從北極吹來,證明那裏有巨大洞穴。 許多藏傳佛教的修習者和研究者們認為:西藏神話的聖地──極樂之地Shambala(香巴拉,或稱香格裏拉)是在遙遠的喜馬拉雅山地底,而西藏的大德喇嘛們世代看護著那極隱秘的入口。 1946年,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立足於世界各國考察的結果,在《古代南美洲之謎》一書中斷定,由史前文明人開闢建造的地下長廊首尾相接並有許多支岔,可縱貫歐、亞、美、非各個洲域,並進而得出地球內部存在「地下王國」的結論。現在一些有名望的科學家和作家越來越相信,在地球內部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地下城市,這些城市是整個地內世界高度文明的一部分。 
時至今日,人類對地球的認知仍然知之甚少,出現的很多神秘現象卻無法用現代的科學去解釋,也許我們需要換一種思維和角度來探索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家園。

色彩斑斕的動物

你可能會以為這21隻色彩斑斕的動物是假的,但事實是牠們本來就這麼豐富多彩,真的沒有PS過!


大自然才是最美的畫師。
我們都知道鴿子、龍蝦和蟋蟀的樣子,牠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真的不需要大書特書。當然,偶爾也會發現牠們身上有些特殊的斑紋,但是真的不會留下太深刻的印像。
下面這些動物則會徹底顛覆你的感官。與動物世界和昆蟲王國裡的其他動物相比,下面這些看起來就像被PS或者去色彩工廠裡走了一圈一樣。但是相信我,牠們本來就是這樣的!你完全可以在現實世界裡找到牠們。
▼1. 尼科巴鳩


▼2. 粉色蘭花螳螂


▼3. 紫色海蝸牛


▼4. 帝王彩頸蛇


▼5. 粉蟈蟈


▼6. 彩虹蟋蟀


▼7. 德州黃蜂蛾


▼8. 大藍蛛


▼9. Ayam Cemani雞


▼10. 粉色知更鳥


▼11. 紫胸佛法僧


▼12. 藍色龍蝦


▼13. 溝紋纖毛寄居蟹


▼14. 紅螞蟻


▼15. 鮭魚


▼16. 藍色蚱蜢



▼17. 印度牛蛙


▼18. 玫瑰色楓木蛾


▼19. 波蘭鴿子


▼20. 紅頰藍綬帶雀


▼21. 紅色蛞蝓

最快電動汽車問世:加速至百公里不到1.8秒

    瑞士研究人員研製的電動賽車,時速從零提升到100公裏只需要不到1.8秒。這款電動汽車名為“Grimsel”,外觀給人的印象更像是一輛玩具車,而不是一輛高科技賽車。然而,這款迷你賽車打破了此前的世界加速紀錄,30米內時速從零提升到100公裏只用了1.785秒,成為史上最快電動汽車。

    Grimsel采用碳纖維材料,總重量只有168公斤,可輸出200左右馬力。在迪本多夫的軍用機場,Grimsel在蘇黎世學院賽車運動俱樂部的學生方程式車手的駕駛下打破此前由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一輛電動汽車創造的2.134秒加速紀錄。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瑞士研究人員研製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電動賽車,時速從零提升到100公裏只需要不到1.8秒。這款電動汽車名為“Grimsel”,外觀給人的印象更像是一輛玩具車,而不是一輛高科技賽車。然而,這款迷你賽車打破了此前的世界加速紀錄,30米內時速從零提升到100公裏只用了1.785秒,成為史上最快電動汽車。
  Grimsel采用碳纖維材料,總重量只有168公斤,可輸出200左右馬力。在蘇黎世學院賽車運動俱樂部的學生方程式車手的駕駛下,Grimsel打破此前由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一輛電動汽車創造的紀錄——2.134秒。新紀錄是在迪本多夫的軍用機場創造的,Grimsel在行駛距離不到30米的情況下便將時速提高到100公裏。
  Grimsel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盧塞恩應用科學與藝術大學的30名學生在不到1年時間內研製,是蘇黎世學院賽車運動俱樂部的第5輛電動汽車。這款汽車采用四輪驅動,裝有4個經過專門設計的輪轂發動機,車輪的總扭矩達到1630牛米。借助於牽引力控製係統,每個車輪分配的扭矩被進行單獨控製,最大限度地提升車子的加速性能。除了Grimsel外,世界上的其他任何汽車都不具備如此強勁的加速能力。
  在2014年舉行的學生方程式國際比賽中,Grimsel大獲全勝。學生方程式國際比賽共有500多支隊伍參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師賽車比賽。這場賽事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行。Grimsel贏得3個總冠軍,平均分達到920分(最高分1000分),是蘇黎世學院賽車運動俱樂部最為成功的賽車。在奧地利和西班牙獲勝之後,Grimsel創造了歐洲學生方程式比賽的兩個曆史最高分。這些勝利進一步鞏固了蘇黎世學院賽車運動俱樂部在學生方程式比賽排行榜上的霸主單位,同時也證明電動驅動擁有巨大潛力。

中國啟動研發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

研製萬米級載人深淵器挑戰全球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是國際海洋領域極具標誌性和影響力的科技工程。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獲悉,該中心通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的方式,自籌經費啟動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製工作,並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馬裏亞納海溝。
據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介紹,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項目的總體設計,是打造全海深的“著陸器”、“無人潛水器”、“載人深淵器”和專用科考母船協同作業的一座“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
崔維成在完成“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第一次下潛任務後出艙時(中國海洋報圖片)

主要步驟和核心任務是:首期,通過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的概念設計,識別關鍵技術;第二步,打造兩型驗證平台,即由3台全海深著陸器組成的Ⅰ型驗證平台和1台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的Ⅱ型驗證平台,攻克和驗證關鍵技術;最後,研製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
整個項目約需資金5億元。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通過重大科研項目體製機製創新,積極引進民營資本參與,目前正穩步推進。
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製是整個項目的核心。曾擔任過“蛟龍”號副總設計師的崔維成介紹說,與最深抵達7000多米的“蛟龍”號相比,最深抵達11000米的“彩虹魚”號在外形設計、製造材料、設備抗壓能力等方面,均需升級換代,提升各項性能。
“彩虹魚”號1.1萬米載人潛水器模型。資料圖
“張謇”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專用母船

根據設計方案,“彩虹魚”號與“蛟龍”號一樣,均采用無動力上浮下潛的原理,但與胖鯊魚外形的“蛟龍”號在海裏垂直下潛不同,“彩虹魚”號呈瘦長的魚雷狀外形,在海裏將采取45度角傾斜下潛的方式。
由於需要更高的抗壓能力,“彩虹魚”號載人艙製造材料也與“蛟龍”號不同,但“魚肚子”裏的浮力材料與“蛟龍”號基本一樣,只需要提升抗壓能級。在電力係統上,“彩虹魚”號正在研製壽命更長、動力更大的鋰電子電池。在穩定翼、舾裝係統、聲學控製係統、通信係統等方面,“彩虹魚”號在借鑒“蛟龍”號的同時,均需相應的提升耐壓性能。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今年5月,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主任設計師、首批3名潛航員之一葉聰表示,“蛟龍號”已經三次下潛到自己的設計極限深度——7000米,最深的一次達到7062.68米。今後“蛟龍號”不會下潛得更深,下一個紀錄將由新的潛水器完成
蛟龍號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於2010年7月在中國南海執行一次成功下潛後出水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將向科技部申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項目,爭取2018年底完成建造,2019年到馬裏亞納海溝進行載人海試,力爭在世界上研製出第一台作業型的“全海深載人深淵器”。
國際海洋科學界將海深6000-11000米稱為“深淵”。深淵區內的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底地質等對地球生態、氣候、生命起源、地震預報等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人類極難到達,深淵科學是海洋科學研究中最薄弱、最前沿的領域。
“開展深淵科學研究,對於海洋環境保護、探尋生命起源和地震預報研究等意義重大。目前,美國、英國、日本已競相開展深淵科學研究,盡快部署研製我國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對於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意義重大。”崔維成說。
馬裏亞納海溝的位置和深度

2014十大新發現地球物種

從貌似幽靈的小蝦米到樹棲浣熊,它們都是今年十大最新發現物種中怪異而美麗的動物。一個專家委員會從過去一年中命名的約1.8萬個物種裏選出代表性成員,然後列出這個名單。一種發現於宇宙飛船清潔室的細菌就名列其中。 

  今年名列榜首的是小型犬浣熊。這是一種生活隱秘的動物。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的雲霧森林是它們的棲息地。小型犬浣熊是35年中西半球科學家描述的第一種新的肉食性哺乳動物。浣熊的一個更小的遠親體重只有約4.5磅(約合2公斤),正受到森林采伐的威脅。 

  這個名單上的其他新物種包括一只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貌似幽靈的排骨蝦,一只生活在澳大利亞、特別擅長偽裝的葉尾壁虎,以及一種生活在突尼斯的橙黃色土壤真菌等。這個名單上體型最大的物種是40英尺(約合12米)高的龍血樹。不知為什麼,龍血樹在泰國黎府和華富裏山區發現前,科學家一直沒有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與龍血樹的高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潔室”細菌——Tersicoccus phoenicis。它們的棲息地在美國和法屬圭亞那。科學家在被感染的宇宙飛船會議室發現它們。它們可能汙染了其他星球。Tersicoccus phoenicis釋放於5月23日,這和被認為是現代分類學之父的18世紀瑞典動物學家卡爾-林奈的誕辰(5月23日)一致。 

  國際物種探索研究所創始負責人昆汀-慧勒表示:“編輯十大最新發現動物名單是為了使人注意到這些在生物多樣性格危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又未被發現的英雄們。通過這項工作,我們會進一步完善地球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詳細目錄。每年,一個由分類學家和館長組成的小型團隊都會從實質上改變我們對生物多樣性以及物種為生存所用驚人方法的理解。” 

  西班牙馬德裏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家同時又是這個物種選擇委員會主席的安東尼奧-沃爾德查薩斯說:“關於2014年十大物種最鼓舞人心的事實之一是已知或記錄下來的不只有大物種。而一個哺乳動物新種和一個樹木新種證實了有待我們發現的不是只有微生物。”

這是一只以前未被發現的小型犬浣熊。它生活在厄瓜多爾的“坦達亞帕鳥屋”。這種生活在安第斯山脈雲霧森林的樹棲食肉動物是西半球科學家35年內描述的第一種新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學院發布了這張照片。

科學家從最初收集於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近海聖卡塔利娜島一個洞穴內的樣本中識別出這個排骨蝦新種。作為這個海洋動物家族的成員,這個新種擁有可怕的半透明外貌。它的身體就像一副骨架。雄性排骨蝦只有3.3毫米,雌性更小,只有2.1毫米,這還不到1英寸的十分之一。

葉尾壁虎原產於雨林和岩石棲息地,是一種夜行性動物。它擅長在岩石和樹木的垂直表面上伺機捕捉獵物。科學家在澳大利亞東北部梅爾維爾山脈孤立熱帶雨林的岩石地帶發現這只葉尾壁虎。

圓頂陸地蝸牛生活在克羅地亞西部魯特納-亞瑪-特洛加瑪洞穴地下約900米完全漆黑的環境中。這種蝸牛沒有眼睛,因為它們在完全漆黑的洞穴中生活根本不需要這個器官。它們的外殼沒有著色,這使它們擁有一個幽靈般的外貌。科圓頂陸地蝸牛只有2毫米長,一周只能移動幾毫米或幾厘米

龍血樹高12米(近40英尺),以柔軟的刀形葉子和長有橙黃色花絲的白邊米色花朵為特色。科學家在泰國黎府和華富裏省的石灰岩山區發現龍血樹。另外,緬甸附近也可能生長著這種樹。科學家認為,全球僅存2500棵龍血樹
單細胞變形蟲只有四五厘米高(約合1.5到2英寸),發現於地中海。它收集海綿碎片,把它們用作一種外殼。科學家在西班牙東南沿海附近30英裏(約合48公裏)的水下洞穴發現單細胞變形蟲。

南極鑽探計劃海葵(ANDRILL Anemone)不到2.5厘米長,發現於南極洲羅斯冰架一座冰川下。科學家對它們可以抵擋棲息地惡劣條件的原因感到困惑。這是已知生活在冰中的第一種海葵。南極鑽探計劃科學家讓一個遙控潛水器探索鑽進冰中的鑽孔時發現這種不尋常海葵。

青黴菌以橙黃色為特征。它產生殖民地時就會顯示這種顏色。之所以命名這個名字,是為了向荷蘭皇室——尤其是奧蘭治王子殿下表示敬意。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發行的一本雜誌報道青黴菌,但這種細菌只生活在突尼斯塔巴卡的土壤中。

這些清潔室細菌發現宇宙飛船的房間內。科學家認為,這種細菌可能汙染這艘宇宙飛船到過的其他星球。它們分別收集於兩間相距約2500英裏(約合4000公裏)的清潔室的地板上。其中一間清潔室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第二間在法屬圭亞那。在消毒處理中活下來是它們的顯著特點。

小叮當卵蜂以小飛俠彼得-潘的精靈朋友命名,只有250微米長(約合0.00984英寸),是所有昆蟲中最小的成員之一。科學家在哥斯達黎加拉瑟爾瓦生物站森林中清理植被時發現這個新種。它們的壽命被認為不超過幾天。小叮當卵蜂攻擊其他昆蟲的卵。

亞馬遜雨林發現新種「蝙蝠蛙」

亞馬遜雨林發現新種「蝙蝠蛙」
國家地理雜誌 – 2014年11月13日 下午2:33


,00.jpg
,01.jpg 雄性的Dendropsophus ozzyi會發出有如蝙蝠一般的尖銳鳴叫聲。

撰文:Carrie Arnold
編譯:向淑容

科學家在巴西亞馬遜地區發現了一種叫聲有如蝙蝠般尖銳的新種樹蛙。

「我一聽到牠的叫聲,就知道這是全新的物種。我從來沒聽過這種聲音,」發現這種樹蛙的科學家之一Pedro Peloso說。他是巴西格爾蒂自然史博物館(Museu Paraense Emílio Goeldi)的博士後研究員。

Peloso和同事於2009年進行一項紅木國家森林(Floresta Nacional de Pau-Rosa)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時發現了這種身長19.4公釐的兩棲動物;這座森林是位於巴西亞馬遜州的一處保護區。在為期一個月的考察中,研究團隊找到21隻外表呈棕色和橘色的樣本,牠們的腳趾都出人意料地細長。此外雄蛙具有大得出奇的聲囊;這片幾近透明的皮膚會充氣膨脹,讓牠發出又高又尖的獨特叫聲。樹蛙普遍會發出很大的叫聲來與遠處樹梢上的雌蛙溝通,可是這次發現的新種是已知第一個聲音有如蝙蝠的蛙種。

研究團隊一把這些寶貝帶回研究室,「我們就一直討論『蝙蝠蛙』,結果聊到了我們都是奧茲.奧斯朋和『黑色安息日』的樂迷,」Peloso說。奧茲.奧斯朋(Ozzy Osbourne)曾經是英國重金屬搖滾樂團「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的主唱。1981年時奧茲在一場演唱會上拿起一隻被樂迷丟到舞台上的蝙蝠,當眾咬斷了牠的頭。不過後來奧茲說他當時以為那是橡膠做的假蝙蝠。Peloso以奧茲的名字將他發現的「蝙蝠蛙」學名命名為Dendropsophus ozzyi,並且在11月6日將其科學描述發表於《動物分類學》期刊。

緣分很重要

2009年那次考察期間,Peloso和他的同事搭船一路往亞馬遜河上遊前進,把他們找到的一切都採集起來,睡覺則是睡在吊床上。Peloso的採集方式相當低科技:他只帶了一個塑膠袋、一只手電筒,以及一台用來為他所採集的動物錄下叫聲的數位錄音機。這個策略很成功:他在巴西亞馬遜雨林中三個不同的區域找到了這種新的樹蛙。

由於這些地區相隔甚遠,要往來於它們之間很困難,所以Peloso認為「蝙蝠蛙」廣泛分布於亞馬遜雨林中,並且沒有瀕臨滅絕的立即危機。儘管這種樹蛙可能很常見,Peloso對於之前都沒有人發現牠這一點倒也不意外。「要發現一個新物種,重點在於天時與地利。如果條件不對的話,就很容易錯過牠們,」他說。

即便如此,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José Padial表示,在亞馬遜雨林一個已經被研究得很透徹的區域發現新物種,還是更加突顯了該區域豐富至極的生物多樣性。他說:「研究做得非常完整,並且顯示出我們對亞馬遜其實所知甚少。」

挪威攝影師3年等待只為1秒奇跡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廟,在每年的2月與10月,都會有一道光芒穿越61米長的岩洞,正好照在太陽神的臉上。而在挪威的托格哈特山(Torghatten),也有一處洞穴能見到這樣的奇景。 
攝影師沃霍爾(Harald Warholm)為了拍攝陽光穿過洞穴的〝1秒奇跡″,花了3年的時間守在山的另一頭捕捉畫面。他在10日上傳了這段影片,並寫道:〝在經過多年的嘗試與失敗後,我終於抓到了陽光穿越山洞的瞬間,並成功拍下了這段影片。″他表示自己並不清楚太陽穿洞的精準時間,只知道這道光會在春、秋2季各出現一次,但是在過去2年的拍攝期間裏,天氣總是不配合。然而皇天不負苦心人,幾天前他終於成功了!沃霍爾表示他畢生的等待就為了這一刻,自己多年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阿布辛拜勒神廟的光照時間是經過人為精心計算而成,但托格哈特山這條長160公尺、寬35公尺、高20公尺的洞穴,則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然隧道″。
當陽光從洞穴裏透出金黃色的耀眼光芒時,有如一顆璀璨的琥珀寶石,是不是美不勝收呢?短短40秒的影片,讓我們見證了大自然的動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