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4

爸爸,你給孩子什麼記憶?

兒子小福還在念幼稚園時,有一天問我:「約翰和莎菲雅的爸爸媽媽都離婚了,他們要輪流去兩個家,他們說那是規定,雖然他們都不喜歡搬來搬去。但是,為什麼要規定呢?」
其實,我了解天性敏感的兒子,他真正的擔心是:「會不會有一天,我也有兩個家要去?」這個擔心,不只他有,家庭價值和結構的改變,已使得這一代的許多幼兒,有同樣的擔心。而這種擔心,是我們這一代在當小孩時普遍沒有的。
對小小孩來說,這種擔心代表什麼?讓我們在孩子天真的回應中,找到一些答案。
許多父母喜歡問小小孩:「你比較愛媽媽?還是爸爸?」而小小孩也總是側著頭,笑著但不解的回答:「我愛媽媽,也愛爸爸!」對幼兒來說,爸爸不能取代媽媽,媽媽也不能代替爸爸,問他比較愛誰是個傻問題!
每回父親節或母親節時,請班上的小朋友畫卡片給爸爸或媽媽,就算我說的很清楚:「請畫媽媽(或爸爸)。」他們仍是說:「我要畫全家人和我們的小狗。」對幼兒來說,「家」指的是那裡頭的每一個成員。畫爸爸,不能不畫媽媽,更不能不畫自己。有了自己,那哥哥和妹妹更是少不了。
「家」對幼兒來說,每個人都在一起,是理所當然的。少了誰,那就不是家,而且誰也不能替代誰,這就是他們對「親情」的定義。所以當孩子看見周遭、或是他自己必須面對家人分開時,這與他們的理解相衝突,不解和困惑是必然的反應。
而這個定義,也給了我們成人一些啟示。
成人世界裡的婚姻關係,有法定合約,所以只要合約書不存在,婚姻關係就可以蕩然無存。但「親情」呢?親情,是沒有合約書的!「家」對孩子來說,裡頭的每一個人都有親情關係,怎麼會有人說要分開呢?不能在一起了呢?
親情是獨特的一對一關係
「親情」不僅沒有合約書,也不一定需要血緣關係,它是無法離棄、分開的!它倚靠的,是彼此與彼此間長久、獨特和親密的關係。所以,重要的不是血緣,而是長久的培養;關鍵的,不是公式化的愛,而是獨特的一對一關係。
因此,「媽媽和我」,不同於「爸爸和我」;「我什麼時候最想找媽媽」和「我什麼時候最想找爸爸」,也不會是一樣的。按理推斷,夫妻關係若能從合約關係,轉化成親情關係,那離棄,是不是就不會構成選項了呢?
那天,班上三歲的小迪,不小心尿濕褲子,躲在教室的廁所裡,哭著找爸爸。他說:「我要爸爸來幫我、救我!」只要他與其他小朋友有衝突,他也會說類似的話:「我要找我的爸爸。」很顯然的,爸爸是他的安全保壘。
一般來說,在家庭的分工裡,媽媽常常是幼兒生活起居的照顧者,所以幼兒總想要媽媽陪他吃飯、睡覺、安慰他,媽媽成了孩子的「安全保壘」。那爸爸呢?一旦不需要那麼細緻的生活照顧,做爸爸的,似乎就成了孩子的大玩偶與「最佳玩伴」。
仔細聽聽小小孩跟爸爸一起唸書、說話、散步、和玩遊戲的聲音,你或許不能理解:為什麼那一大一小,總是那麼「吵」啊,動不動就跑過來追過去,令人發昏。孩子的爸,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能那麼輕易的回到小小孩的世界,跟他們一起歡笑,一起無厘頭。
所以在刻板印象上,一遇到委屈,孩子總想找安全保壘媽媽;一想歡樂,肯定纏著最佳玩伴爸爸不放。但那樣的刻板印象,並不是固定的!每一個幼兒,與爸爸媽媽的關係不僅各不相同,也無法互相取代。爸爸或媽媽與個別孩子之間獨特的互動模式,只有靠自己去經營、培養。這是媽媽和爸爸的個別功課,誰也無法幫誰做。
愛的互動,永遠的記憶
在大人的世界裡,不把自己和他人做個比較,好像就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價值。小小孩卻不一樣,他們對分析比較不在行,但非常擅長從他人和自己的互動裡,感受到不同的喜愛、厭煩、煩惱和反應模式,建立自己和每個人之間的特殊連結,無可分離。
直到現在,十四歲的寧寧只要一看到《月亮晚安》的封面,就會瞇著眼睛笑說:「我記得裡面的大兔子和小兔子,爸爸以前常唸這本書給我聽。」而這個記憶,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時間會過去,但記憶會長存心中,永不褪色。爸爸在寧寧生命裡所搭建的愛和互動,讓寧寧在生命中的任何一刻,都能與爸爸手牽手一起回到那記憶,回到一個大男人把小寧寧擁在懷裡的每一天、每一晚……
台灣友人的老闆很慷慨,常在下班後請他們幾個人去唱歌吃飯。而他們都有家,家中都有孩子。我常在想:「他們的孩子,一定常常在等著爸爸回家。」或者,那些孩子早已習慣爸爸很晚才回家,所以爸爸在不在家,也就無所謂了!
不管是一天到晚等爸爸回家,或者是爸爸在不在家也無所謂,這兩種幼兒的反應,是無奈也是放棄。所造成的結果,常是媽媽和孩子自己形成固定的家庭生活步調。在這步調裡,爸爸成了外人,他的一舉一動,沒有和其他成員像齒輪一樣契合,反而要互相遷就。
爸爸的角色,是媽媽無法取代的。少了與爸爸共處歡樂,也是個缺憾,那是再多玩具也彌補不了的。雖然那缺憾不至於讓孩子長不好,但要是沒有那缺憾,孩子會長得更好,不是嗎?這個道理雖已有不少研究證實,但其實不用那些研究報告,只要看你寶貝孩子臉上的笑容,答案就很明顯了。
有天我們去朋友家吃飯,那對擅長理財的夫妻說:「要是能夠重來,我們不會像以前一樣,為了替孩子存錢,全家人哪兒都沒有去。在孩子小的時候,全家人一起旅行、一起做許多事,那些珍貴的記憶,才是傳家之寶。」
今年四月,我們全家人到以色列去旅行。回來後,我們把一張張死海的浮力、耶路撒冷的豐富遺蹟與其他旅行照片放在一起。十二歲的小福,每回一看見那些照片總說:「媽媽,你看你嚇成那個樣子。我常常跟你說,你要多運動……」
愛,就是要賴在一起
一起看電影、一起做飯、一起遊戲、一起旅行,全家人在一起,做什麼都好。「全家人在一起」,是一個努力,也是一個承諾,在現在的社會結構裡,並不容易實行,但只要你願意。
不知道四十年後,或者有一天我離開人世後,寧寧和小福最記得他們的媽媽什麼事?許多答案,只能耐心等待,讓時間來說明。
我最記得我爸爸什麼?我不但知道,而且還有很清楚的影像。三十幾年前,爸爸在竹竿上綁條繩子,帶我釣青蛙;他在後頭追著,教我跨蹲在橫桿上,歪著學騎大人的腳踏車……那些影像,無關乎華麗和多寡,只有濃濃的想念和捨不得。
我和全天下有爸爸愛、或曾有爸爸愛的大人和小孩一樣,我們都是幸運的。愛我們的爸爸,給了我們記憶,給了我們想念,給了我們捨不得。有人讓我們這樣想念和捨不得,那就是幸福。


孩子記得的你,將直接影響到他會成為一個怎麼樣的大人和父母。而孩子會記得的你,沒有人能替你做這門功課。你在他的記憶裡是溫暖的、是挑剔的、是寬容的、是歡樂的、是常為他人著想的、或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只有你能定義。

建立共同記憶,織一條情感的繩索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陪孩子看電視」、「接送孩子上學、上才藝班」、「假日帶孩子逛百貨公司」、「趕回家煮飯給孩子吃」……這是許多家庭的相處畫面。
有些父母挖空心思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或者幫孩子的才藝課程排得滿滿,卻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感覺離孩子的內心世界愈來愈遠,親子互動品質差。
要想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第一件事:請關上電視。
關掉電視︰
「一打開電視,家庭關係就都不一樣了,」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主任林育瑋強調,很多家庭喜歡在電視機前面消磨時光,彼此卻很少說話或互動。
很早就成為「關機族」的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長年處理問題青少年,他觀察,現代父母忙得沒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在家靠電視打發時間,不然就往外頭發展。
關掉電視,盧蘇偉每天晚上在家陪兒子,聽孩子說在學校一整天的事,或陪兒子下棋、打電腦,或泡壺茶坐在兒子書桌旁各看各的書,他要讓孩子知道,「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找到我。」
不論靜態或動態,每個孩子需求不同,如何陪伴孩子,是門學問。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周麗端指出,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需要學習。她舉出四個可以簡單開始的方向:
1.親子共讀
將孩子抱在大腿上,說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在與父母親密肢體接觸的環境下,逐漸愛上閱讀。或抽空利用孩子睡覺前三十分鐘,講床邊故事。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秘書長孫藝泉每天晚上總愛講半小時故事給兒子聽,最近他唸西遊記、三國演義,每晚唸個一、二回,八歲的兒子很開心,到了晚上就開始期待,時間一到,自動跳到床上等爸爸。
他兒子才小學二年級,愛玩、愛鬧也愛寫童詩,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與爸爸共同從事文學閱讀。
2.親子共同DIY
父母與孩子一起從事建構性的遊戲,或共同組裝、動手完成一項成品(不論是傢具或玩具),這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不僅增添親子共同記憶,也建立家人更深的默契與信心。
除了動手DIY之外,一起做家事,可說是全家人建立默契最好的活動。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林如萍的小孩兩歲時,她就讓孩子幫忙折衣服、將衣服按照顏色、屬性分類,慢慢收到該放處。
「孩子很喜歡跟父母做同樣的事,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讓孩子在做小事的過程中,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林如萍說。
德國教育學家薇蘭尼‧梅爾茲在《蘋果怎麼這麼好吃》書中不斷強調,陪伴孩子共度「日常生活」才是最珍貴的,小至綁鞋帶、穿衣服或準備餐具、舖床單,允許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去完成,父母在旁邊「專心」陪伴,陪孩子體驗做事的過程,孩子自然可以學到東西。
3.帶孩子接近大自然
帶孩子去郊外,爬山、郊遊或騎腳踏車,是陪伴孩子很好的起點。現在的小孩缺乏運動,體能差,經常帶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也有助於身心健全發展。
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范欽慧長年推動生態教育,從女兒還在胎中、呱呱落地至今五歲了。不論去山野採集蟲鳴鳥叫聲、或走訪各大海洋拍外景,她始終將女兒帶在身邊,任她在一旁玩沙或游泳。
大自然的薰陶很快展現在孩子的畫作和肢體表情。女兒才唸幼稚園大班,身形纖瘦卻體力充沛,可以飛快爬到樹上,掛在枝頭擺盪好幾回,身手矯健。也因為常去溪流游泳、潛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畫作,想像力豐富到連老師也不可置信。
4.與孩子談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憊不堪,早已累得無法提起精神專心說話或聆聽,有時因缺乏耐性,火氣一來,不要說與孩子談心了,連聊天都難以有好品質。
許多教育專家齊聲呼籲,不論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時間跟孩子聊天互動。「因為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與父母溝通的習慣,長大後,他也不會找你分享,」周麗端提醒。
與孩子溝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開放的態度、同理的心情,專心聆聽孩子心聲。甚至,父母偶爾也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煩惱、挫敗或心得。
談話的話題儘量多元,不要總是以「你功課寫了沒?」當開頭。
很多父母不知道該跟孩子說什麼,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話題,尤其帶有記憶的物件,是很好的聊天素材。
就像「歐瑪的泰迪熊」,德國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泰迪熊送給孫子咪咪,原本殘破的小熊,背後隱藏著無數老奶奶的生活記憶,透過有如傳家寶的玩偶,家族故事就這麼說了下去。
兒童文學創作者子魚也曾透過一雙小鞋、一張照片,與兒子有了一場感性的對話。
有一次,子魚唸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回家,說隔天要交一張「小時候」的照片。為了交作業,全家人翻閱相簿找啊找,最後孩子選了一張三歲時在武陵農場的照片。
子魚指著照片中兒子站在瀑布前的畫面,跟孩子說當年爸媽如何哄他要用嬰兒架揹上山,他卻哭著不依,堅持自己走上山。
已經八歲的兒子張大眼睛不敢置信,直說,忘記了。子魚再翻開另一張照片,一串串的往事讓兒子聽了好開心,「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故事,都很感興趣,孩子也喜歡知道自己如何長大的,」子魚笑說著。
又有一次,子魚發現櫃子裡有雙小小鞋,仔細一想,原來是兒子的第一雙鞋。當晚,他邊擦拭鞋子,邊跟兒子講他剛學習走路的模樣,以及爸媽在旁邊陪著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記卻又充滿好奇的兒子,聽著爸爸訴說自己往事,又驚又喜。
帶孩子同行
通常,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才有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教育專家鄭石岩就經常鼓吹企業辦「帶小孩上班」的活動,透過現場,可實際了解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
「以前農業社會,小孩看得到父母辛苦耕作,懂得體諒與關懷,現在的小孩,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下班很累、最不好的一面,他們不知道父母白天在忙些什麼,只學到父母生活裡表現最差的一部份,」鄭石岩觀察。
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處時間,小孩國小畢業前,鄭石岩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演講,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的工作。
「我把孩子當成很重要的一部份,給他機會在生活中學習,」鄭石岩舉例,好比帶孩子去旅行,不要只是帶孩子去玩而已,最好能陪著孩子找資料、查路線、訂旅館,親子共同完成旅行計畫,讓孩子從生活中的歷練,獲得學習。

報那一根魚骨頭的仇

如果我們的另一半都不想要開口,表示這個溝通是死的。夫妻溝通有以下三種會把對方變成啞巴的模式:
一、對方要分享某件事,你馬上給意見評論,對方一開口就踢到鐵板;踢了兩次,他就不會再開口了。比方先生眉頭深鎖說:「弟弟最近的投資好像不太順利,大概不久就會負債了。」這時太太馬上說:「你該不會想要借錢給你弟弟吧?你可以叫他去跟弟媳婦娘家借啊,她娘家不是很有錢嗎?」這樣一講,先生下次再也不會跟你講弟弟投資的事了。
其實先生心裡可能想:「弟弟如果下一步投資失敗,我身為哥哥能不借嗎?我該怎麼辦呢?」這時他其實有點討厭這種結果,你的反應卻馬上跳到他的前面去。這會讓一個人,尤其是男人,覺得很恐怖,他沒有空間去思考。下次這類的事情他都不會跟你講。
二、對方每次開始分享事情,你反應過度的話,對方會覺得任何的壓力拋出來,只會創造更多的反彈性壓力,所以乾脆自己消化吧!
比方太太某一天回家說:「我覺得最近情緒低落,做事提不起勁,生活一成不變。參加同學會看同學們都過得光鮮亮麗,學跳舞、唱歌、做手工藝,我覺得我們的生活好像沒有人家有趣,小孩好像也沒人家聰明。」這時先生如果立刻就回:「那怎麼辦?很顯然我們的收入就沒辦法過那種生活,那我每天做那麼辛苦是為了什麼?也是賺不到你理想的標準,那我覺得很沒意思啊!不然怎麼辦?」被傾訴的人比講話的人更先崩潰,完全沒有辦法分享對方的低潮。
第三種是兩個人之中有積怨,只要對方一打開話題,你就找機會算舊帳,馬上反脣相譏。
例如太太說:「親愛的,我們可不可以不要每個星期天都待在家裡?」先生馬上反應過度說:「上次帶你去海邊你嫌太熱,結果我們大吵一架。孩子吃了海鮮又拉肚子,是你自己說不要去不熟的地方吃東西。你以前要在家,現在又想去外面,誰有辦法滿足你?永遠都是我不對!」這樣沒有人敢跟你講他對你有什麼不滿,他真有不滿就放在心裡,就是累積到不行的時候爆發。
為何中年大叔愛碎唸?
溝通無效的另一個極端是愈來愈愛碎碎唸。一般我們以為女人才會,但許多太太投訴說,真正囉唆的是老公。
男人的碎唸有兩類,第一是無法插手的事他特別喜歡碎唸,例如不做飯的男人很喜歡唸:「這個有沒有先汆燙?番茄有沒有買有機的?」或者「為什麼要買有機浪費錢?你為什麼還沒吃飯就給小孩吃甜的?」愈是無法插手的事他愈愛唸,其實是一種無法參與的焦慮。
碰上喜歡碎唸家事類的老公,最好就是拉他來參與。有些丈夫找不到廚房的東西,就挑剔太太整理廚房的方式。最好找個假日,邀請先生把所有東西統統拿出來,跟他一起討論一起歸位。剛歸完位後,每次要拿東西就問先生:「喂,我找不到馬克杯耶,在哪裡?」這個用意是提醒他記得馬克杯收在哪裡。慢慢的,當他對家裡可以參與的部分比較多,碎唸就會減少。
另一種是屬於意見式的老公,這種人很喜歡指導太太的工作、人際跟家庭,甚至看新聞也要問一下太太對局勢的看法,之後再批評她婦道人家沒有政治觀。要是太太跟他講娘家的事,他就會說:「你媽就是這樣不對、那樣不對。」這類男人通常來自比較傳統的家庭,對他來講「關心就是給意見」。他跟你親近的方式就是終於發現你的一個缺點時,他就好開心,有話可以跟你講。可是如果你統統都運作得當,沒有縫可以插針的時候,他不知道要講什麼,因為其他的話都很肉麻,他沒有辦法講。
這樣子的先生每次發表意見的時候,可以換個方式解讀成他一定很關心太太,所以才認真想太太娘家的事。下次他再提起,太太就說:「你在講這些事情時,我都會想成說你在說愛我,很心疼我。」那先生就會說:「你想太多,我純粹只是覺得你們家的人都很笨。」太太再繼續強化他:「嗯,可是我還是覺得好溫暖,你一定是擔心我才會替我想這麼多。」慢慢他自己就會覺得無趣或者好笑。
有機會的時候,太太在先生「開唸」前先去問他的意見,讓他發表完,然後記得說謝謝就好了。最忌諱在他唸完之後,太太反駁說:「你不懂啦!」或者表示生氣受傷,讓先生覺得他給的東西沒被太太珍惜,他焦慮感更強,下次會給出更極端的意見。
可是太太說:「為什麼我覺得不管我講了什麼,他就是要跟我唱反調!」我曾聽說過一個四十幾歲的先生,每天回家不斷被太太嫌手髒,說他進門還沒洗手就抱小孩,先生只要一碰小孩,太太的罵聲馬上就來了。先生在乾淨這件事沒辦法反駁太太,所以政治、奧運等家庭以外的事他一定要反駁她,否則怎麼有男人的自尊,他會擔心在太太面前徹頭徹尾是個笨蛋。
很多夫妻都會以為是另外一個人愛批評,其實一個銅板打不響。比如太太很討厭人家吃完飯直接把碗跟骨頭放到流理台,卻不把骨頭清掉。夫妻相處久了,當先生碗裡有魚骨頭要拿去流理台,太太的眼神一瞄,先生就嚇到,趕快把魚骨頭拿掉,可是他已經覺得被你指責了。等一下看電視或出去跟朋友聚餐,當太太講一個意見,先生就反脣相譏說「才不是」。其實他就是在報那一根魚骨頭的仇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說真的,夫妻之間無形的肢體動作、語言、甚至贊不贊同的眼神,都點滴在心頭。我們常以為另一半裝傻是木頭沒有看到,其實他們都有感覺。
(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陶晶瑩:提得起、放得下,就會幸福

陶晶瑩的時間管理,其實是從結婚後才開始。
年輕單身的時候,她幾乎沒什麼時間管理的概念,也沒感覺有此需要。除了謹守「上班不遲到」的原則外,其餘時間都是自己的、而且是一個人的。她形容:「那時可以自由揮霍,想熬夜就熬夜;想出國,抓個包包就走;想閉門不見人,就完全自閉。」
拒絕兵荒馬亂的第一步,是調整作息
絕對自由的狀態,到有家、有小孩後開始改變,再加上要兼顧工作,她突然驚覺:如果不學會管理時間,生活便會陷入兵荒馬亂!陶晶瑩的第一步,是改變自己的作息。她嘗試過把小孩送上床後,再和先生李李仁繼續看DVD、打電動,或兩人駕車夜遊,小小浪漫一下;但第二天小孩仍然是早上7點起床,所以結論是:「若我們不跟著小孩一起作息,最後一定是大人吃不消。」
因此,陶晶瑩開始試著每天12點前上床睡覺,第二天陪小孩一起起床,送老大上學後,自己就有大把的晨間時光可以看書、寫作、開會,或逛逛自己的網站。
因為早睡早起,身體變得更健康,運動也比較有規律。長期下來,反而比單身時做起事來更有效率!
幸福要有覺悟:知所取捨,然後知足
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多,要利用有限時光追求人生幸福,陶晶瑩認為最關鍵的態度在於:提得起,放得下。
對她來說,放下自由逍遙的單身生活,決定結婚、又決定生小孩,就是對自己許下一個任重道遠的承諾。而且,最有效、也是唯一要做的心理建設便是:選了,就不要後悔,這是屬於「陶式」的豪氣!
大家都知道陶晶瑩與李李仁鶼鰈情深,在名人的婚姻中難能可貴;大家也都知道陶晶瑩對愛勇於追求,「我愛故我在」(她去年的暢銷書書名)。但陶晶瑩的幸福,並非因為她特別幸運,而在於她自有一套幸福哲學: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只要能貫徹始終,幸福便會迎面而來。
知所取捨,然後知足,就不會跟自己過不去。所以,陶晶瑩的覺悟是,「很多事,必須一開始就想清楚。」
知道自己的優先順序,就不會迷惘
例如,當她與李李仁錯過許多好玩的party,只能兩個人在家替小孩把屎把尿,或解決小姊弟間的紛爭時,累歸累,卻沒有後悔跟埋怨。陶晶瑩笑笑說道,「我們『樂此偶爾疲』,也很有成就感,往好處想,這就是幸福。」
無論有多少事要做,陶晶瑩目前的順位是「小孩、家庭擺在第一位」。想清楚了,便不會覺得委屈、遺憾。
此外,陶晶瑩對於時間管理抱持的重要原則是:不要累死自己。
陶晶瑩舉例,「比如我一週已經忙了4天,剩下3天,我就不會逼自己上菜市場、一定得做到『超完美嬌妻』;我可能會買現成美食,多花時間在陪老公、小孩上,不要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
出外採買,她也會盡量全家出動,在車上可以一起唱歌;到賣場時,還能讓小孩亂跑、活動,達到「一兼二顧」的目的。
身為職場成功女性的頭號代言人,很多人都希望如陶子般家庭、事業兩得意,也好奇她如何同時扮演多種角色,面面俱到。「我要再次強調,面面俱到這件事,沒有先生的體諒和褓姆的幫忙,我一個人一定做不到!」陶晶瑩大聲疾呼。
聰慧如她,仍要善用「外部資源」(另一半、褓姆),來協助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
專注、抓重點,更不讓情緒阻礙辦事
不過,回到她本身,陶晶瑩確實是很會拿捏事情輕重緩急的人。
浪費時間的事情她不做,比如梳妝打扮。她是那種可以一頭亂髮、帶著眼屎、睡衣睡褲外罩一件大外套,就送小孩去上學的媽媽,反正下車才停留1分鐘,給誰看?此刻的她不必扮演藝人角色。
她對於浪費時間,可謂到了近乎「深惡痛絕」的程度,1小時能錄完的節目,她絕不花2小時;陪小孩玩時,她會一邊聽CD做廣播來賓的功課;趁老公洗澡時,她可以坐下來寫email;做節目的等待空檔,她會善用iPhone、簡訊,連絡其他工作或與網站員工開會。抓零散時間善加利用,也是她的專長之一。
她去年成立的姊妹淘網站,工作夥伴之一的貝莉,對陶晶瑩的工作效率印象深刻,「去年大年初一情人節那天,為了網站改版要寫一篇文章,我趁她節目空檔去找她,不消10分鐘,她稿子就改好了,嚇死人!還記得送工作人員一人一朵玫瑰!」
為何能這麼有效率?貝莉覺得那是因為陶晶瑩的「專注」。
陶晶瑩想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但不會只停留在「想」,她會隨即化為具體行動,並付出極高的熱誠與專注力去完成。所以,即便是零碎的空檔時間,她也能立刻專心投入另一件事。
在貝莉眼中,陶晶瑩是一個EQ超高的老闆,不管員工犯了多大的錯誤,她會生氣,但氣發完就會迅速抽離出來,不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沼,或對員工一念再念。
貝莉舉例,有次陶晶瑩受訪,聊到她跟李李仁生小孩前也會吵架,但「車上不論吵得多兇,打開車門就算了,讓它過去。」高EQ使陶晶瑩免於情緒的干擾,讓她冷靜,找到問題的根源設法解決。因此在員工或工作夥伴眼中,她雖然像八爪章魚般必須同時處理很多事,卻不會陷入歇斯底里,總能一派從容平和。
陶晶瑩做事明快,貝莉說,「跟陶姊開會真過癮!她開會通常20分鐘就結束,說話簡短有力,也不時提醒我們『講重點』!」久之,團隊的思考也變得愈有邏輯。
去年與陶晶瑩合作《我愛故我在》的圓神出版社主編沈蕙婷,則這樣形容陶子:「我們開會討論的地點從電台會議室、攝影棚休息室,到主持活動現場的化妝室,時間都掌握在5分鐘到半小時內。然後,她總能清楚表達她希望的呈現方式,並聽取對方的意見,給予適當回饋。」沈蕙婷印象中的陶晶瑩,是一個懂得自己要什麼,也懂得如何讓合作的人理解她理念的人。
複雜人生簡單過,感受小確幸
陶晶瑩在《我愛故我在》中說過一段話:「看盡千山萬水,才知世界之大,大不過與親愛的人的一方小天地。」正因看過、聽過、玩過、冒險過、失去過、得到過、控制過、失控過、野過、瘋過,對現在的陶晶瑩來說,歷經最美好的事物,都在家人身上。
每天晚上,她和李李仁等孩子9點半上床後,可以享受1、2個小時的二人世界。陶晶瑩形容,「這時,我們會喝點小酒,吃點小菜,然後看很白癡的電影或海綿寶寶卡通,放鬆的、傻傻的大笑後,再結束美好的一天,上床睡覺。」
有時候,小倆口會看著窗外的月亮聊天,一起擁抱大自然送來最美好的禮物。
螢幕上的陶晶瑩,面對節目來賓總是聰慧、敏捷、溫暖,私底下的她面對人生,態度亦如是。
她的時間管理哲學,適用於所有想得到真正喜悅的人,就是捨得、放下,享受簡單、微小的幸福!
陶晶瑩「時間幸福學」9堂課
早睡早起身體好,「晨型人」效率更高。
懂得取捨、放下與知足,更能掌控有限的時間。
想清楚生命中的順位,就不會覺得委屈、遺憾。
不必事事追求完美,累死自己。
建立良好人際網絡,外部的支持可適時幫很多忙。
善用每個空檔的零散時間,化整為零。
專注力加上熱誠,使同樣一件事做得比別人快又好。
良好的情緒管理,是使時間管理更有效率的首要前提。
凡事抓重點,培養邏輯力,避免廢話連篇。

夫妻之間/完美女神與外遇男

【親子天下╱鄧惠文】
有對夫妻的互動是這樣的:太太有嚴重的公主病,很跋扈囂張,經常對先生頤指氣使,甚至會當著朋友的面,對先生大呼小叫,完全不留面子。「你動作怎麼那麼慢!」「小孩的湯打翻了,你都沒看到嗎?」這時先生會極盡卑微的說:「對不起!來,爸爸擦擦。」因此先生的朋友常常會私下替他抱不平,說他是一直付出的好好先生,太太則是一直在要求的任性老婆。
當配偶的其中一方不斷扮演要求的角色,是好還是不好?
很多人會認為,關係中一直要求的那方不好、比較自私,相對付出的那方比較高尚,是這樣嗎?從心理醫師的角度來看,先生讓大家都那麼不喜歡太太,任由她任性,也不跟她溝通,把她塑造成壞人,是不是好好先生在人際關係上佔上風的一種方法?如果先生願意跟太太溝通——在朋友面前不要那樣不留面子,是不是朋友也比較容易接納太太?
付出變成自虐?
有時候某一方一直忍氣吞聲的付出,是為了得到更多東西。
比如,這個先生可能很好當,因為太太要什麼馬上會講,先生不需要用頭腦,只要做太太要求的事情就做不完了;太太卻始終在扮演壞人的角色,因為先生不斷付出的同時,所有人都覺得「先生很好、太太很壞」。
很多夫妻在付出的同時,其實帶有一種自虐的意味:「我整個人在配合你,難道不會有憤怒嗎?」我覺得會耶!而且這個憤怒會轉化成:如果有一天我對你做出一個小小的要求,你一定不能拒絕,因為我對你付出那麼多。平常的付出都好像是在儲備,讓我的小小要求變成一個無法拒絕的強力炸彈,一炸對方必定要就範。
付出,有時就是要累積這種對方欠債的感覺,未經對方同意的付出,很像是強迫借給對方錢。當初是你引誘對方來跟你借錢,說好是「免費贈送」;後來借了十次,你卻連本帶利要對方還,會引發對方的恨意。婚姻中的付出不應該期待有回饋,如果期待有回饋,就需要檢視你付出背後真正的目的。
至於什麼樣的人會過度付出呢?
  1. 沒有自信。沒自信的人會用過度付出讓自己站在一個安全的位置,「我對你那麼好,你應該不會不要我吧!」
  2. 想跟對方要求某些東西。想跟對方要求東西卻不敢直接開口,會轉而用付出的行動去示範給對方看,但可惜的是對方通常看不懂。
  3. 為了中和憤怒與敵意。這種類型最可怕,其實付出的一方對另一半有太多太深的憤怒無法處理,只好壓抑起來,反而對另一半很好。這樣的人處於「稍一鬆懈,我的心就會飛走」的狀態,所以強迫自己每天幫對方做很多的事情,有點「不要讓自己醒過來」的作用。
害怕內心的恨跑出來
有些夫妻對家庭的照顧是隱含這種敵意的。因此有時會看到一些太太近乎潔癖、強迫症,每天把家裡弄得一塵不染,自己打扮得很完美,然後把另一半伺候得非常無微不至;但是,這些無微不至都是在述說心底的一句話:「我實在太好了,你實在太爛了。」
曾有一對夫妻,先生反覆的外遇,太太非常憤怒卻沒有表現出來,反而對先生愈來愈好,先生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後來先生被公司開除,沒錢了,他要跟小三出去約會,太太還掏五千元給他。太太以為這麼做會讓先生回頭,先生卻離他愈來愈遠,因為先生說:「該憤怒的時候不憤怒,你簡直就像天使一樣。」外遇的先生其實知道自己做錯事,但是太太不流露任何情緒,反而把自己包在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裡面,這一點讓先生非常不舒服;說穿了,那是心理上很深的一種敵意,先生一定會感受到那種敵意。
相同的道理,回到「好好先生與跋扈太太」的例子上亦然。幾乎所有親朋好友都討厭那個囂張的太太,連小孩也唾棄媽媽,因為「爸爸那麼善良,為家裡做那麼多,你還這樣對他?」可是想想看,難道不是這個完美的人造就另外一個人的爛嗎?如果先生由不得太太這樣大呼小叫,太太是不是就有可能不那麼討人厭?
如果先生反覆外遇,太太還是需要表達自己的底線,例如:「想要婚姻就不能有外面的戀情,我並不是超人,無法忍受這樣的痛苦。」誠實面對情緒,與配偶進行人與人的對話,而不是繼續極化,一邊是完美的女神,一邊是齷齪的外遇男人。但很多夫妻是過度的壓抑,沒辦法去談對另一半的憤怒,害怕內心深處的恨會排山倒海跑出來,所以用付出與完美來包裝自己的憤怒。當他們可以真實的去面對情緒、表達憤怒,才能面對婚姻中的真實,尋找出路。(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水果酵素發霉、變醋、變酒該怎麼辦?~~~我們家媽咪也有做,很好喝喔~~!!!

這是DIY水果酵素初學者一定會碰上的問題,

下面的水果酵素製作4個問答+2個要領您一定要看完!

一直有很多網友寫信給大仁哥我,問關於製作水果酵素的會碰上的問題
今天我就在這邊統一一次回答。

問題一:水果酵素「發霉」怎麼辦?

(這題也是最多人在製作水果酵素的疑問)
要避免水果酵素"發霉最好的辦法就是水果材料+瓶子要絕對「瀝乾」、「乾燥」(如下圖)
▼這張圖片真的沒再蓋妳,在8月中午大太陽底下曝曬。(太陽底下氣溫接近32度)
水果酵素發霉麼辦_01
▼使用一塊布,最好花色的布,蓋上水果上面,避免強烈陽光直接曝曬,曝曬10~20分鐘。
水果酵素發霉麼辦_02
▼但是曝曬時間也不能過久,連瓶子也要一起曝曬喔。
水果酵素發霉麼辦_03
水果酵素發霉處理方式
以前我試過撈除發霉物,但是成效不彰,依然會持續發霉。
所以現在只要一發現發霉情況,我就就重新作過水果酵素,整罐重做。
一點也不覺得心疼。
要領A:
避免水果像素發霉有個更細心的技巧與大家分享,您也可以參考一下,
就是瓶內有些水果是無法被瓶內的液體給蓋住(因為水果會浮上水面)
再不開瓶的情況下,你可以三不五時稍微搖晃一下瓶身,
讓液體覆蓋水果果料,也可讓水果稍微翻轉,或許也能減低發霉情況產生。
要領B:
製作前的材料要曬乾,但是在發酵過程的25天內,最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可以將整罐水果酵素放置在陰涼處,讓她靜靜發酵。
問題二:請問「水果酵素」是要飯前喝?還是飯後喝?
飯前、飯後都可以飲用,看您個人喜好!
我自己本身是習慣飯後30分鐘在飲用,一次30CC的水果酵素原液,沖成500CC的白開水。一天喝一次。
有些人是三餐後 喝10CC水果酵素配400CC開水。一天喝三次。
問題三:請問水果酵素要怎樣避免「醋化?」和「酒化?」
要避免水果酵素變成醋,或是變成酒。最重要原則就是步驟,還有製作的天數。
還記得大仁哥我第一次製作水果酵素時,是花了32天來發酵製作。
後來慢慢調整到30天,現在製作水果酵素我都是25天 就收成了。
尤其最近這次水果酵素的收成
親友的飲用評價是:沒有醋味、更沒酒味喔!有濃厚的水果香!些許的酸甜滋味!
問題四:請問我「沒有菌種」的話,水果酵素需要如何製作呢?
您好,我第一次DIY水果酵素的時候也沒有菌種,沒有菌種也是能製作喔!
只要步驟正確,絕對能製作出對人體健康的水果酵素的!
其實以上4個問題,沒有絕對答案,因為要考慮你製作時後的濕度溫度,水果品質,清洗…等太多因素。
我覺得作水果酵素很像女巫在大鍋爐裡調製魔法藥一樣有異曲通工之妙(笑)
所以以上4個問題,我回答的答覆也只是我自己的水果酵素製作心得,絕對不是100%正確答案!
如有錯誤或是不正確,歡迎大家指教。(請大家多多參考看看瞜)
最後….
複習:製作水果酵素的流程(如下)
第01天,製作
第03天,開始脹氣
第06天,脹氣到高峰(脹氣到很硬!)
第14天,脹氣開始消退(漸漸消氣變軟)
第25天,收成!
記得要把所有的果料給撈除,仔細的過濾細小碎屑
按照上上面的步驟製作10種水果酵素,不會變酒,更不會變醋,含有特殊水果香氣,顏色深酒紅深紫色(甜菜根的顏色所致)
【教學】2分鐘看懂水果酵素製作

DIY自製天然驅蟲除菌蒜頭辣椒水

蔬菜遠離蟲蟲危機,在強調健康飲食的觀念下,很多人都在家中陽台或頂樓栽種簡單蔬菜食用,但沒有使用化學殺蟲藥劑,蔬菜常遭受蟲害,其實可以用辣椒、蒜頭或是泡過的茶渣、咖啡渣及香煙,自製天然除蟲劑,讓蔬菜免蟲蛀吃起來又健康。
辣椒液
取辣椒50克加10倍水煮沸20分鐘後過濾,用濾液噴灑,可防治蚜蟲、紅蜘蛛、臭椿象等害蟲,澆入土中還可防治土蠶。只要在長蟲的植物上連續噴灑辣椒水三天,蟲害可緩解只是噴辣椒水的時候有刺鼻味容易打噴涕,記得戴口罩噢!
大蒜液
治月季的白粉病和黑斑病,取蒜頭30克,搗爛後加水500克,攪勻過濾,取濾液噴灑葉面,每天1次,連續噴34次,也可以用毛筆或牙刷把蒜液直接塗在上面。把大蒜搗碎灑於盆土中,還可以殺死蚯蚓、螞蟻和線蟲。蒜頭是螞蟻的剋星!只要在蟻群行經的路徑上放一顆切開的蒜頭,螞蟻馬上絕跡。或者把蒜頭切兩半放在水裡泡一下,然後拿這水去擦地板,螞蟻從此搬家。
肥皂液
取肥皂和熱開水按150的比例溶解後噴灑,因為肥皂可堵塞害蟲的呼吸器官導致其死亡,對蚜蟲、蚧殼蟲有效。
生薑液
取生薑搗成泥狀,加水20倍浸泡12小時,過濾後用濾液噴灑可防治葉斑病、煤汙病、腐爛病、黑斑病等,也可防治蚜蟲、紅蜘蛛和潛葉蟲。
米醋液:
米醋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對病菌有比較好的抑制作用。
用稀釋150200倍的米醋溶液噴灑於葉面,每隔7天左右噴1次,連噴34次,可防治白粉病、黑斑病、霜黴病等。
小蘇打溶液
5克小蘇打(又名碳酸氫鈉),先用少量酒精使其溶解,然後加水約1000克,配成0.5%濃度的溶液,噴灑植株,可防治白粉病。
蚊香:
蚊香點燃後掛於有蟲的植株上,然後用塑膠袋罩住植株及花盆,1小時後害蟲就會被消滅。
風油精:
風油精加水400500倍可殺蚜蟲。
樟腦丸:
樟腦丸研碎後置於盆土內,可防治地下害蟲。
柑橘皮液:
取柑橘皮50克,加水500克浸泡24小時,過濾後取濾液噴灑葉面,防治蚜蟲、紅蜘蛛、潛葉蟲,澆入土內防治線蟲。
另可取柑橘籽1份加5份清水,浸泡4~5天,然後將花卉種子放於此液中浸泡10分鐘,可防治多種害蟲。
苦瓜葉液
將苦瓜葉100200克,加水搗爛,再加等量石灰,攪拌均勻,澆灌植株幼苗根部,防治地老虎。
番茄葉液:
新鮮番茄葉50克搗爛,加水150克浸泡6小時,過濾後用濾液噴灑,防治蚜蟲、紅蜘蛛等,還可驅趕蒼蠅。
煙草液:
煙草含有煙鹼,對蚜蟲、紅蜘蛛、螞蟻等有很強的觸殺作用,也具有薰蒸和胃毒作用。
取煙草末或煙絲20克,加水500克浸泡24小時後過濾,濾液再加入2%的肥皂水500克,噴於有蟲患的葉面;
也可以不加肥皂水直接將濾液噴於盆土及盆底周圍,可殺死土壤中的害蟲。
洗衣粉溶液:
2克洗衣粉,加水500克攪拌成溶液,加清油一滴,對植株上的蟲體噴霧。可以殺死蚜蟲、蚧殼蟲、紅蜘蛛、綠刺蛾、粉蝶、白粉虱等。
具有塊根(如芍藥、大麗花)或者具有鱗莖(如百合、石蒜)以及具有肉質根系的花卉,容易受線蟲危害,也可用稀釋1000倍的洗衣粉溶液澆入植株根部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