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7

你可以依賴,只是不要那麼近就好

“就像過度依賴的愛情一樣,疏離的愛情也會損害親密感、激情和忠誠,但是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讓那些最親近的人遠離我們。”《愛的最佳距離》作者、美國兩性關係專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指出,“這是一種迴避型依戀模式和只能靠自己的關係劇本。這種組合產生了保持距離的愛情模式——一種疏遠、不開心、壓抑浪漫和浪費感情的關係。”
表面的親密 疏離的陷阱

伯恩斯坦總結了疏離的愛情模式的特點:真正的親密關係被表面的親密所取代,坦誠的交流被防備所取代,而激情則被機械的性行為所取代。
表面的親密——疏離的人不信任他人,意味著他/她總是選擇自我認同而不是親密感——獨立、依靠自己,而不是相互信任和分享彼此脆弱的一面。毫無疑問,疏離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作親密。沒有感情的付出和回饋,沒有分享,也沒有終身伴侶的感覺。
防備——疏離的人害怕與人親近,他們的溝通傾向於表面化——甚至是防衛性的。疏離的人可能會周期性地討論一下“關係問題”,但是哪怕是這個時候,他們關注的也並不是感受,而是一些評論而不是情感。這種防備阻礙了真正的親密關係的建立。
機械的性行為——跟疏離的人做愛有時候只有生理上的愉悅,而沒有情感上的滿足……如果沒有承諾,疏離的人就會很放鬆,並且性生活放縱,但是當有了親密感和承諾的約束,疏離的人對於距離的需求就顯現出來了,而激情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
過度依賴的人,設計陷阱讓別人承擔他不願意承擔的責任和壓力,疏離的人則試圖設計一個陷阱讓對方放棄主動權,由他/她來決定兩個人的關係要保持一個什麼樣的距離。每當配偶試圖講一些個人問題的時候,他/她就會故意保持距離並表現得悶悶不樂,這其實就是在設置一個疏離的關係陷阱。掉入了這個陷阱的配偶會慢慢地放棄控制權,並且不再講讓疏離者不舒服的事情。這樣,關係中的一些嚴重問題就被掩蓋了。
情感從依賴中汲取營養

我們要呼喚愛情中的依賴——因為,生命之初是融合。這種相互依賴是我們產生愛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我們在其中感受到融合、激情、忘我而我們早期與父母的關係正是這種融合的源頭,尤其是我們與母親之間的感情經歷非常重要:慈愛的母親給孩子餵食、撫摸他/她、回應他/她的召喚和需求……通過這種融合式的聯繫,母親讓孩子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如果生命之初的這種關係是使孩子安心的,孩子就會勇於去探索世界。這種聯繫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我們永遠都會懷念它,並試圖找回它,如果當初這種聯繫出現了缺失,我們就會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試著修復它。
愛情與聯繫是不能分割的。少了其中的一個,另一個也將不復存在。“融合具有決定人格構成的作用:它要求所有的戀人都把自身的一部分奉獻給對方,同時又佔據著對方,擁有對方的一部分。”法國精神分析師讓-喬治-勒邁爾(Jean-Georges Lemaire)說。
在聯繫的交織過程中,存在著兩種相反的運動。一方面,害怕失去對方;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自我。既怕分手,又怕被吞噬。這種焦慮在從不付出真情的唐璜嘴中得到了最好的表達,它是生命早期對被吞噬或被閹割的恐懼的迴響,這種恐懼的根源是弗洛伊德發現的俄底浦斯情結:為了解救自己,只有一個辦法——逃脫所有依戀,否認任何依賴。
這是現代社會比較普遍的幻想。拉法埃爾-米利科維奇認為:“是現代社會使情感的自立成為可能,而且還把它塑造成一種價值觀。”塞爾日-朔米耶則把這種幻想視為“一種經濟意義上的自由言論,這是個人主義的一種惡化,它與愛情的聯繫是不可能兼容的。”他還強調:“情感從依賴中汲取營養。但是我反對任何把問題簡單化的言論。這種通過損壞伴侶關係來確認自我的慾望,可能源於有些人維持伴侶關係的困難。”
有一種依賴是健康的

難道沒有一種最佳的愛的距離嗎?既不是過度依賴的,也不是疏離的,而是火候剛剛好,也就是既用愛包圍著你又給你陽光燦爛的自由?
“在僵化的獨立和有害的過度依賴之間,確實存在一個健康的中間地帶。健康的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運用健康的依賴方式與周圍的人相處時,每個人都會發現,自己擁有從未意識到的潛能,而伴侶間的愛情則會更加深刻。”伯恩斯坦說。
愛情是矛盾的,是具有雙重性的。在依賴的背後,隱藏著愛情的另一面:交流和付出。接受愛情的聯繫,精心呵護它,就能夠走出自我,敞開心扉去擁抱別人。做到這一點就是做到了謙恭,並擺脫了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幻想,也就是承認:我不可能做一切事情,別人同樣很重要,我需要他/她。
一旦這種依賴變成了互相依賴,也就是說成為了關係,自由也就水到渠成地有了可能。嬰兒時期的那種聯繫會再次出現:有令人心安的愛做後盾,我們可以放手發展自己的個性。
“愛情讓我們勇往直前,我們需要得到對方的支撐來實現自我綻放,我們彼此都用一種寬厚的眼神看對方,就像母親看自己的孩子一樣。”28歲的外企職員瑪麗說。
把自己託付到愛人的手中,可以讓我們獲得內心的自由。內心的自由能夠增強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打開我們對生活的渴望。為了達到這種自由,我們必須跨過某些階段,懂得擴大和培育這種被稱為“健康的依賴”的聯繫。
36歲的趙嘉經歷了10年的婚姻生活,他的體會是:“我其實能夠一個人生活,沒有她也能活下去。但是,我的生活必須依賴她才能幸福,如果僅僅是為了活著,我不需要依賴她。”
社會學家塞爾日-朔米耶把愛情當作一種心理疾病:“當我們墜入愛河時,我們就會陷入一種對別人的強迫症之中。這是病態的,但是這是一種美妙無比的病!”嘿,如果愛情是病,我們都願意得這個​​病不是嗎?愛情萬歲!愛情的依賴萬歲!
當他/她是疏離者:為了幫助疏離的伴侶敞開心扉,你要努力縮小你們之間的距離。
■ 接受伴侶對親密關係的懼怕:幫助對方克服對親密感的恐懼,第一步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它,接受能卸下兩個人的壓力。
■ 承認你自己對親密的需求:當你認可並接受對方矛盾的心態時,你就創造了一個可以溝通的環境,可以不設防地討論你的需要如何在你們的關係中得到滿足。
■ 求同存異:你就需要平衡你的需要和對方的懼怕,找到你們兩個都滿意的親近方式。
當你是疏離者:你必須學會讓你自己在情感上更加敏感,並且讓伴侶來幫助和支持你。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將成長與自力更生聯繫在一起(童年的遺產)。然而對於疏離的人來說,情況正好相反:成長意味著關係的重建,而不是隔離。如果做不到向伴侶求助,你就換一種方式: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