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偉文
這些年愈來愈常在公共場所看到沒有規矩、甚至像是小霸王般目中無人的孩子,然而陪伴在旁的父母親卻非常淡定的毫不制止或教導。其中除了極少數的孩子也許有天生的精神障礙,我相信大多數應該是正常只是缺乏家教的孩子。
我總是覺得,台灣有不少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時,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以專家的話為聖旨,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至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就讓孩子予取予求。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習慣與人格養成的初期,不應該以「當孩子的朋友」為藉口放棄管教的責任。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父母要從小要求他們負責任、守紀律,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度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
當孩子的紀律與常規都順利養成,而且對人體貼有禮貌,家長就能夠放心讓孩子獨立自主去處理事情。一個從小被父母寵慣著長大、被過度安排的孩子,是無法在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生存下來的,而且挫折容忍力也是這個時代孩子最欠缺的一堂課。因此在可控制情況下,父母也應該在生活中,有機會讓孩子可以受點苦,可以傷心難過,好好哭一場。
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後果,是現代忙碌的父母最該學習的。有許多在職場上非常能幹頂尖的父母,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好不容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不是動口責罵、批評孩子,就是滿懷愧疚的寵溺孩子。父母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觸犯如此兩極化的情況。
孩子需要被要求、被限制,其實他們也渴望生活中有個可以遵循的底線,這是所有父母都必須知道的祕密。當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安全底線在哪裡,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清楚的知道生活中有一道絕不可越界的圍牆,反而可以讓他們很有安全感的成長與發展。
若家長分不清「尊重」與「放縱」的差別,對於「讚美」與「獎賞」的使用也不夠謹慎的話,也許就會養出一個自我中心的小霸王。當孩子還小時不覺得有何不妥,等到孩子青春期逐漸脫離父母掌握,這時父母開始擔心孩子變壞,反而採取高壓手段,以「我是為你好」為藉口阻斷了親子坦誠溝通的機會。
孩子小時候理智分析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實在不必耗太多心神溝通講道理,他們也沒有太多能力來自主選擇,父母陪伴重點反而該放在生活常規的養成及負責自律的習慣。到了青春期階段,一個行為舉止讓大人放心的孩子,父母才可以跟他以朋友般的態度相處,互相分享心靈的感受,親子間的親密感才有可能真正的建立。
看更多: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