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撫寶寶哭鬧so easy! 5項哭泣原因+10大妙招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小兒部主治醫師 黃清峰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護理長 張瑞雲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室學系助理教授 鄭雅莉
模特兒溫柔爹地 陸羿光、氣質媽咪 楊美姿、小Q寶 陸湘筠
攝影阿春
場地提供奇哥環球展售中心
在媽媽子宮內遊玩了9個多月的小娃兒終於帶著響亮的哭聲誕生啦!他的哇哇大哭其實只是發聲的開端,接下來的一年,不管是嚎啕大哭、鳴咽啜泣、真哭?假哭?全都在考驗爸媽們的耐心與智慧,不僅新手媽媽措手不及,經驗老道的媽媽也會發出:「這個孩子怎麼比哥哥姊姊還愛哭?」的疑問,別灰心,這是小寶寶專屬的溝通方式,仔細觀察孩子哭聲中發出的需求訊號吧!找到親子間專屬的安撫法,不僅幫助孩子建立日後人際信任感,也能幫助孩子適性發展。
哭泣是共通語言
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小兒部黃清峰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剛出生的新生兒一天哭的時間平均累計起來約達3個小時,特別在6週大時哭的時間進入高峰期,到了3個月大時才漸漸趨緩,平均一天哭一個小時。
小嬰兒的哭泣行為,其實也是他自我訓練語言發展的基礎,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張瑞雲護理長也分享她的臨床照護經驗,剛出生2~6週的嬰兒,哭聲表現最為明顯,原因也最單純,正是家長觀察小寶貝需求的最佳時機。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鄭雅莉表示,6個月大以內的小嬰兒如果哭鬧,多半是因為餓了、尿布濕了等生理因素,而3、4個月大的嬰兒隨著翻身、坐、爬的身體發展漸漸成熟,對外界的互動需求提高,很希望被抱著並與大人互動和探索環境,此時的哭泣行為,也正代表著他不安於現狀、產生好奇心以及想要和父母與世界產生連結的開始。
「哭聲是嬰兒溝通的方式,不是媽媽的錯!」黃清峰醫師提醒家長們不必過於自責,認為是自己沒照顧好寶寶,哭聲其實就像我們的口語溝通,只是小寶寶還不會說話,這是他唯一能表達的方式,下次寶寶哭泣時仔細觀察他的哭聲,慢慢去熟悉他的哭聲以及輔助動作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可能他需要的正是你的細心呵護呢!
嬰兒的哭泣會傳染?!
臨床上觀察,嬰兒室裡1位哭泣的寶寶,往往容易引起其他寶寶一起哭泣,鄭雅莉助理教授表示,嬰兒的哭聲其實就像大人們的語言溝通,是他們傳遞彼此訊息的方式,當一個嬰兒哭泣時,其他嬰兒也會感染到他的難過情緒,於是嬰兒室很容易變成東一個寶寶哭泣,西一個寶寶也哭泣,最後演變成寶寶們哭成一團的情況。當孩子1歲之後開始發展自我中心的概念,他會知道其他孩子的哭泣是因為難過,因而產生同理心,以自己的角度去猜測這個孩子為什麼哭泣,甚至天真地把自己的媽媽找來給哭泣的孩子,一般要到2歲之後才會懂得要去找哭泣孩子的媽媽。
5類哭聲,區辨寶寶需求
鄭雅莉助理教授表示,父母的天職很容易去區辨孩子的哭聲需求,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當嬰兒哭泣時,一般人可以猜對60%寶寶的需求,嬰兒的母親卻能分辨90%嬰兒哭泣的原因。黃清峰醫師也提到,在澳洲一位音樂家母親Priscilla Dunstan曾花了9年的時間,研究了7個國家,共計1,000名0~3個月小嬰兒的哭聲,歸納出不同種族、文化的小嬰兒都有下面五大類共同的哭聲,作為爸媽們區辨寶寶哭泣原因的方法並提供安撫寶寶不讓他哭泣的小撇步。
1.ㄋㄚ、ㄋㄚ、ㄋㄚ… ->我餓了
哭聲:想像寶寶要吸奶「ㄋ」的口型,但是卻沒有奶可吸,而發出「ㄚ」的呼喚哭聲,串連起自然會發出「ㄋㄚ、ㄋㄚ、ㄋㄚ…」聲音,哭聲較具規律性。
不哭撇步:這是由於剛出生的寶寶都會有強烈的吸允反射(sucking reflex),只要把奶嘴或手指放進他的口中,寶寶就會自顧自地吸了起來,這是他天生求生的本能反應,因此,當他哭泣中合併有吸允的動作時,發出彷彿:我想喝「奶」的哭聲,聽到這樣規律的哭聲時,也是在提醒媽媽:該餵奶了!
2.ㄛ、ㄛ、ㄛ…->我想睡了
哭聲:想像你想睡覺時,要打哈欠的動作,並保持這個口型而發出的哭聲,就是小嬰兒表達睡意而發出「ㄛ、ㄛ、ㄛ…」(或介於ㄛ與ㄚ之間)的哭聲,而且每個ㄛ的音都拉得很長,因為新生兒也會有哈欠反射(yawning reflex)。
不哭撇步:當寶寶愈累時,其實愈不容易入睡,因此,當寶寶發出托長ㄛ音的哭聲又合併揉眼睛和打哈欠的動作時,媽媽就應該趕緊安撫並協助寶寶入睡,免得寶寶愈躁動就愈不容易睡著了。
3.ㄏㄟ、ㄏㄟ、ㄏㄟ…->我好不舒服
哭聲:當寶寶發出強弱不一的氣音,特別一開始是「ㄏ」的發語音強,而由虛弱的「ㄟ」音結尾,而且哭聲不規律時,可能是他正在以哭聲表達:我現在很不舒服的訊息。
不哭撇步:這裡所指的不舒服不一定是寶寶生病了,姿勢不舒服、尿布濕了都可能是造成他不舒服的原因,媽媽可以檢視寶寶的需求,幫他調整一下姿勢,或者更換尿布。
4.ㄟㄧ、ㄟㄧ、ㄟㄧ…->我肚子脹氣了
哭聲:當寶寶發出類似英文中〝air、air、air〞(肚子裡有空氣)的聲音時,又伴隨著身體弓起來,把腳彎向胸部曲著的姿勢,代表著他的肚子有脹氣。
不哭撇步:試著讓寶寶趴在媽媽的大腿上,輕輕撫摸他的背部來舒緩他腹部的不適感,或者輕輕在寶寶的胃部(肚臍上方、肋骨下方處)作環狀按摩。
5.ㄟㄟㄟ…->我想要打嗝
哭聲:連續發出「ㄟㄟㄟ」的短音,正代表著寶寶想要打嗝的訊息,類似台語中所說的「溢起酸」。
不哭撇步:媽媽可以將寶寶靠在胸前,撐住寶寶的頭來為他拍背。
黃清峰醫師提醒,如果要依此辨別寶寶的哭聲,必須要在寶寶開始哭泣時,就仔細聆聽並辨別其中的差異,找出原因趕緊安撫寶寶,否則等到寶寶都已經「番不停」,哭得呼天搶地時,不但不容易分別哭聲,更會讓家長們手忙腳亂。
當寶寶的哭聲混合了上述的多種型態,要用心去發掘其中最常出現的哭聲來回應安撫,如果有些聲音您的寶寶都不會出現,也不用過於憂慮,這就是每個寶寶的個別差異。
假如真的聽不出來,可邊安撫邊幫寶寶換個姿勢,像是將他放到大腿上或者抱到胸前,然後再試著聽聽看。當真的無法分辨出寶寶的哭聲時,請媽咪們放輕鬆不必過於焦慮,盡量去安撫寶寶就好,隨著親子之間的相處愈久,妳一定能瞭解寶寶哭聲的真正需求。
以上這5種哭聲都是3個月大前不同文化、種族的小嬰兒最常發出的哭泣型態與呼喚訊息,會有這樣共同哭聲的情況,黃清峰醫師指出,主要是和3個月大前的小嬰兒,很多的行為都是靠天生本能的反射,還沒有接觸大量人類世界的教導指令有關。
安不安撫學問大:從本能~學習哭泣
鄭雅莉助理教授指出,初生寶寶的哭泣多數是為了滿足生理上需求(飢餓、生病)的動物本能,等到他的生理需求被滿足了,他知道「哭泣是有用的」;等寶寶大了一些,會以假哭並輔以動作的方式來尋求注意父母親注意,像是舉起小手想要媽媽抱,發出「咳、咳、咳」的乾哭聲等,由於每個孩子因為天生氣質不同,呈現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是都是在表達他需要被關注、被愛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0~1歲的小孩,基本上要從和照顧者的互動來建立日後人格及社會關係的表現基礎,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能受到完善的照顧,感受到生、心理都能夠被滿足,以後就會發展出信任的性格特質。鄭雅莉助理教授提到,嬰兒會瞭解發出訊號時,能被大人滿足,就是信任人的第一步;相反地,如果飢餓、不舒服卻不被在乎,孩子日後可能會產生不哭泣的不信任反應,或是退縮的人格。不過,也有人認為,當孩子哭泣時不斷地給予滿足,會造成日後容易依賴的心理。
鄭雅莉助理教授表示,照顧者應該仔細去瞭解孩子哭泣的原因,做些簡單的觀察紀錄,如:什麼時候哭、哭多久、最後是怎麼不哭,透過每日的觀察紀錄,試著找出最有可能原因去解決。如果寶寶真的是因為不舒服而哭泣,就應該要好好安撫及處理,若孩子一直是以假哭的方式來呼喚大人,這時父母親應依對孩子的瞭解,隨著孩子的發展,找出親子間的相處默契,不同階段也需要不同的方式紓緩寶寶的哭鬧情緒,適度滿足心理需求,才能建立孩子的獨立性。
5大哭泣原因
張瑞雲護理長指出,1歲以內寶寶容易哭鬧主要是下面五大類原因,找出寶寶哭鬧的原因並加以改善,才是最有效的哭鬧安撫法。
原因1.身心理需求:我需要爹地媽咪
小嬰兒哭泣的原因不外乎是肚子餓、尿布濕了、需要被照顧者抱起等需求,如果是因為以上的原因而哭泣,通常只要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例如:小嬰兒單純需要被抱,抱起來哄一哄就不哭了,換上乾淨舒適的新尿布,能夠針對他的需求去安撫他,通常2、3分鐘後寶寶就不再哭泣(先天特殊氣質的孩子則不然),張瑞雲護理長表示,3個月內的寶寶最好安撫,等到寶寶愈來愈大,他的需求也愈來愈多,哭泣的情況就需要家長更費心地去觀察。
原因2.身體出了狀況:我生病了
張瑞雲護理長建議,嬰兒的哭鬧都應該盡量去安撫,如果發現滿足了所有的生心理需求,寶寶仍舊哭個不停,持續哭泣達15分鐘以上,家長就應該高度懷疑寶寶是不是有便秘、脹氣、拉肚子等腸胃道問題的困擾,而導致1歲內嬰兒哭鬧不休多為腸胃道的疾病,其中又以「腸套疊」和「腸絞痛」最常見。
常見病症:腸套疊與腸絞痛
腸套疊
好發對像:黃清峰醫師指出,腸套疊屬於嬰幼兒急症,嚴重程度可能會危及生命,3個月~6歲的嬰幼兒都可能發生腸套疊,特別容易 發生在原本很健康、也不太哭鬧的寶寶身上。
發生原因:因為腸子套進本身的腸管之中,剛開始並不會痛,但是會因為影響血液循環而使組織腫脹造成腸子阻塞。
症狀與治療:這時候寶寶都會痛得很劇烈,停歇時間很短,膝關節會彎曲,如果不及時去解決,會持續劇烈大哭且不停歇,哭鬧不安的程度會讓大人怎麼抱怎麼哄都完全無法安撫,且合併淚流不止、臉色發白、腹脹、吐奶(甚至是吐膽汁)、排便型態改變等其中一項症狀,此時應該立即送醫。若寶寶持續哭鬧到呈現無力感的狀態就非常危險,當在病發12小時內寶寶有解血便的狀況時,一定要盡速進行灌腸或手術治療,否則會引發腸子穿孔、或腹膜炎等危急生命的狀況。
腸絞痛
好發症狀:在哭聲方面,3個月內的嬰兒忽然 的哭泣,先是慢慢哭,之後哇哇大哭,斷續哭好幾個小時,之間甚至可能停個1小時,每天持續15分鐘以上的哭泣且安撫無效的狀況如果持續2~3天以上,就可能是嬰幼兒腸絞痛的徵兆;在生理方面,除了嘴巴周圍較白一些,臉部都是脹紅的,肚子通常摸起來脹脹緊緊的,身體會曲向肚子,手腳比較冰冷,手掌緊握等症狀。
張瑞雲護理長表示,腸絞痛多會在固定的時間發生,媽媽可以細心觀察寶寶是否都固定在晚上或是下午的某段時間內哭泣,腸絞痛的哭聲極大且聲音較尖銳,寶寶會「嚎啕大哭」,甚至可以用淒厲來形容,無法被安撫停止。
發生原因:黃清峰醫師指出,造成嬰兒腸絞痛的原因目前在醫學仍無定論,推測和牛奶蛋白過敏、腸胃發炎、乳糖不耐症、腹脹與照顧者互動情形不佳等情形有關。
處理方式:將寶寶抱起,面朝下,在大腿上擺個溫水袋,讓寶寶肚子靠在溫水袋上,或者幫寶寶在肚子上擦點驅風藥來按摩,將有心理安撫的作用,家長也可以試著以棉花棒沾凡士林,輕輕地在寶寶的肛門口點一點來刺激肛門排氣排便,因為腸絞痛在排氣或排便後不適感便會停止。嬰兒腸絞痛通常在3個月大之後會轉好,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所以沒有立即就醫的需要,只是父母不要因此而累壞了。
另外,張瑞雲護理長叮嚀,呼吸道中有分泌物,例如:鼻塞或呼吸道有痰造成呼吸道不順暢時,寶寶也會用哭泣的方式來反應,不過此狀況較為少見。其他像是發燒以及穿太多衣物都會因為體溫過高而造成身體不適,導致寶寶不易入睡而哭鬧。
黃清峰醫師提醒,門診中也曾發現寶寶疝氣、蚊蟲咬傷、睫毛掉進眼睛裡、別針彈開刺進寶寶肉裡等原因而造成寶寶哭泣,因此建議家長在送寶寶就醫前,可在家中先將寶寶的衣物脫下,觀察身體上有無異狀,確定無異後再送醫。
原因3.天生氣質愛哭泣
在爸媽盡力地安撫寶寶的生心理需求,且醫師也排除生病的可能,但是寶寶哭鬧不休的情形仍舊讓照顧者束手無策時,張瑞雲護理長表示,這多半和孩子的天生氣質有關。鄭雅莉助理教授也提到,氣質因素多半在寶寶1歲後才比較容易被觀察發現,照顧者不需過度自責,而是在瞭解寶寶的情況後,用適合他的方式來照顧,幫助寶寶適性發展,才是正確的態度與觀念。
原因4.不適應新的照顧者與安置環境
小嬰兒也會產生分離焦慮的心理,環境與主要照顧者的改變最容易引發寶寶的分離焦慮,而這麼小的嬰兒最直接反應,就是以哭泣來表達。像是居住環境(主要照顧者的照顧環境)、變換環境、溫度變化(太冷或太熱,維持室溫26~28℃),其他還有,衣服包太多太熱,再加上肢體活動度被限制,也會以哭鬧的形式來表現。
3、4個月大的baby分離焦慮最為明顯,因為寶寶這時已經能夠認得主要的照顧者(多半是媽媽),當主要照顧者轉換為醫院的護理人員,因為護理人員的照顧模式和家中的照顧者不同,小嬰兒對於護士阿姨抱的方式、呼喚的聲音、身上的氣味與安置的環境突然改變而產生不適,所以,安撫效果通常都不佳,需要一段時間(2~6天不等)來適應。
寶寶9個月大以後,對主要照顧者更熟悉時,開始進入到一種怕生的階段(也是俗稱的無尾熊寶寶,換人抱可是會大哭大鬧),若此階段主要照顧者換成護理人員,且經過一段時間仍無法適應時,還可能會請主要照顧者到醫院來陪伴孩子,讓他更有安全感,因為小嬰兒的分離焦慮是相當正常的表現,只是從3、4個月大~1歲半的階段他會以哭鬧來表現,所以「哭鬧」只是寶寶表現焦慮情緒的一種方式,至於大一點的孩子表達分離焦慮的方式可能就是直接說:「我不要」。
此外,不適應的睡眠環境也會導致寶寶特別愛哭泣,這是由於睡眠型態會影響到寶寶的活動,如果寶寶一直睡不好,他清醒的時刻就比較多,這樣一來,一直被侷限在小小空間的寶寶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不適以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家長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安置在嘈雜的環境中,免得孩子因為睡不好而有哭鬧的情緒表現,並盡量配合孩子的作息,讓孩子在固定的環境與時間來入睡。
原因5.安撫方式的不適應
因為每個寶寶在哭鬧時所期望被安撫的方式不同,所以當家長在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與改善寶寶週遭環境之後,應嘗試觀察寶寶的反應,找到一個最適宜他的安撫方法。張瑞雲護理長表示,當寶寶住院時,護理人員會詢問照顧者平常在家都用什麼方式來安撫孩子的情緒,包括:都怎麼抱寶寶、怎麼餵奶、習慣提供什麼樣的物品來安撫寶寶等,盡量讓住院時的照護和家中一致。
媽媽的安撫方式也可能會讓寶寶因為不適應而哭鬧,例如:因為忙碌的關係,當寶寶哭泣時僅和他說話,而忽略了有些時候寶寶是需要被抱起,以輕拍、輕搖或是抱著他走動等方式,來舒緩其哭鬧情緒。有些寶寶在哭泣時則會希望照顧者來看一看他,和他說說話,感受到有人在身旁陪伴他的感覺,這時如果能在嬰兒床邊安置有聲音或者是會轉動的裝飾玩具,營造出有人陪伴的感覺與情境,也能轉移寶寶的哭鬧情緒。
10招告別寶寶哭鬧安撫法
黃清峰醫師建議,寶寶哭泣時可以先嘗試下面的安撫方法,要是其哭聲仍是停不了,就得考慮孩子是否有身體不適的因素,應該進一步帶寶寶就醫。
1.使用包巾舒適地將寶寶包住,讓寶寶有如回到媽媽子宮內的安心感。
2.哭鬧抱起時,盡量將寶寶的腹部朝向大人。
3.吹口哨或發出輕輕的噓聲、開慢速吹風機或電扇等方式來安撫哭鬧的寶寶,如此一來將讓寶寶感覺到有如在子宮內感覺脈搏或血流的嘶嘶聲。
4.輕輕搖晃嬰兒,就像胎兒在子宮內感覺媽媽在走動的感覺,但不能過度搖晃以免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
5.雙手像按摩般輕摸寶寶的臉蛋、背部、腹部和腳,長時間輕撫的安慰效果其實大於短暫拍動的效果。
6.輕聲和寶寶說話或唱首歌來與寶寶互動。
7.開車帶寶寶繞一繞,感覺很類似子宮內的震動與聲音,他會很快就睡著。
8.試著幫寶寶洗個溫水澡,流水聲以及和媽媽的皮膚接觸會讓寶寶很安心。
9.試著用新玩具或嬰兒床上的擺飾來轉移的寶寶的注意力。
10.寶寶哭鬧時,媽媽不要緊張生氣,不良情緒的感染將會造成寶寶更難過。
什麼是嬰兒搖晃症候群?
張瑞雲護理長提醒您,當孩子哭鬧不停時還是應該抱起他輕輕地搖,不要因為心急就急躁地過度晃動,讓孩子的姿勢與位置突然改變得太大,這麼做可能會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情形發生。黃清峰醫師也解釋,因為照顧者過度搖晃寶寶,可能會造成孩子類似腦震盪的情形,孩子的確會停止哭泣,讓家長誤以為大力搖晃是有效的,但其實可能已經造成寶寶昏眩甚至嚴重的硬腦膜下出血的病症。
一哭三不要!
不要一哭就塞奶嘴給寶寶,他需要的其實是輕抱安撫而非奶嘴。
不要一哭就立刻餵奶。
不要太快速變換妳的安撫方式。
黃清峰醫師特別針對第二點:不要一哭就立刻餵奶,提出解釋,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一輩的觀念,只要寶寶一哭了就想給他餵奶,雖然寶寶的哭聲以餓了、尿布濕了、髒了最常見,但並不代表每一次的哭鬧就一定是這兩種原因,當家長養成了一哭就餵奶的反射動作,很容易就會忽略了其他造成寶寶哭泣的原因,像是單純想抱抱、穿得太多、尿布包太緊、溫度過冷與過熱、肚子脹氣等,甚至還忽略了必須馬上就醫等較為嚴重的腸胃道疾病徵兆。
當寶寶一哭泣就餵奶,這不僅讓寶寶無法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容易因為過度餵食,造成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而引發寶寶脹氣的不適,造成另一個哭泣的惡性循環。
大部分寶寶在出生幾週後就可以養成規律的餵食習慣,有的寶寶吃得量少但吃得頻繁,有的食量很大,但是喝一次可以撐很久,不需要以大人的想法擔心孩子吃得不夠,拚命餵、睡了也挖起來餵,讓寶寶養成奶瓶不離身的習慣。
黃清峰醫師表示,避免餵食過度,家長們要先瞭解寶寶要吃多少奶量才是足夠?通常出生一週後的嬰兒,每天60~90㏄已經足夠,如果以一次喝10㏄計算,一天要餵6次,平均每4個小時餵一次,家長還是要依寶寶一次能喝的量來做固定式的調整,而通常喝母奶的寶寶,因為喝得次數較為頻繁,一次的量也沒有配方奶來得多,所以喝母奶的寶寶通常餵了1、2個小時就開始哭著要喝奶,媽媽照顧起來也會特別辛苦。
大部分的寶寶到4~8個月大時幾乎都不會在半夜時哭鬧著要喝奶,1歲以後就可以和大人一樣三餐固定,中間加個點心,不需要頻繁地計算餵奶時間。因此,他建議家長,尊重寶寶自我調控飲食的能力,只要確定他沒有吃得過多或過少,從生長曲線來看其身高、體重是否在理想範圍內順著生長上去,神經學發育(翻身、坐起、扶走等)若也是標準,就不需要過度地餵食,反而提高寶寶脹氣的機率,造成惡性循環。
「每個寶寶一定都會哭!」鄭雅莉助理教授建議慌張媽媽、新手媽媽能夠瞭解這一點,更不要去訓練1歲前的嬰兒不哭泣,因為此時寶寶哭泣是和大人們互動、表達情緒最好的方法,接受寶寶一定會哭,瞭解哭泣是他溝通的開始,正向地去看待寶寶哭泣這件事,不需要自責,也不要把特別愛哭的孩子貼上標籤,瞭解寶寶哭泣的原因,反而能打造您和寶寶之間專屬的親密溝通方式。
專家檔案
黃清峰
現任: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小兒部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
經歷: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兒科消化專科醫師、台灣兒童急診專科醫師、台灣兒童重症專科醫師、台灣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張瑞雲
現任: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護理長
學歷:
經歷: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護理長
鄭雅莉
現任: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室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堪薩斯大學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博士
經歷: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所) 助理教授、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門諾基金會融合教育中心組長、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日間托育中心組長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小兒部主治醫師 黃清峰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護理長 張瑞雲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室學系助理教授 鄭雅莉
模特兒溫柔爹地 陸羿光、氣質媽咪 楊美姿、小Q寶 陸湘筠
攝影阿春
場地提供奇哥環球展售中心
在媽媽子宮內遊玩了9個多月的小娃兒終於帶著響亮的哭聲誕生啦!他的哇哇大哭其實只是發聲的開端,接下來的一年,不管是嚎啕大哭、鳴咽啜泣、真哭?假哭?全都在考驗爸媽們的耐心與智慧,不僅新手媽媽措手不及,經驗老道的媽媽也會發出:「這個孩子怎麼比哥哥姊姊還愛哭?」的疑問,別灰心,這是小寶寶專屬的溝通方式,仔細觀察孩子哭聲中發出的需求訊號吧!找到親子間專屬的安撫法,不僅幫助孩子建立日後人際信任感,也能幫助孩子適性發展。
哭泣是共通語言
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小兒部黃清峰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剛出生的新生兒一天哭的時間平均累計起來約達3個小時,特別在6週大時哭的時間進入高峰期,到了3個月大時才漸漸趨緩,平均一天哭一個小時。
小嬰兒的哭泣行為,其實也是他自我訓練語言發展的基礎,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張瑞雲護理長也分享她的臨床照護經驗,剛出生2~6週的嬰兒,哭聲表現最為明顯,原因也最單純,正是家長觀察小寶貝需求的最佳時機。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鄭雅莉表示,6個月大以內的小嬰兒如果哭鬧,多半是因為餓了、尿布濕了等生理因素,而3、4個月大的嬰兒隨著翻身、坐、爬的身體發展漸漸成熟,對外界的互動需求提高,很希望被抱著並與大人互動和探索環境,此時的哭泣行為,也正代表著他不安於現狀、產生好奇心以及想要和父母與世界產生連結的開始。
「哭聲是嬰兒溝通的方式,不是媽媽的錯!」黃清峰醫師提醒家長們不必過於自責,認為是自己沒照顧好寶寶,哭聲其實就像我們的口語溝通,只是小寶寶還不會說話,這是他唯一能表達的方式,下次寶寶哭泣時仔細觀察他的哭聲,慢慢去熟悉他的哭聲以及輔助動作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可能他需要的正是你的細心呵護呢!
嬰兒的哭泣會傳染?!
臨床上觀察,嬰兒室裡1位哭泣的寶寶,往往容易引起其他寶寶一起哭泣,鄭雅莉助理教授表示,嬰兒的哭聲其實就像大人們的語言溝通,是他們傳遞彼此訊息的方式,當一個嬰兒哭泣時,其他嬰兒也會感染到他的難過情緒,於是嬰兒室很容易變成東一個寶寶哭泣,西一個寶寶也哭泣,最後演變成寶寶們哭成一團的情況。當孩子1歲之後開始發展自我中心的概念,他會知道其他孩子的哭泣是因為難過,因而產生同理心,以自己的角度去猜測這個孩子為什麼哭泣,甚至天真地把自己的媽媽找來給哭泣的孩子,一般要到2歲之後才會懂得要去找哭泣孩子的媽媽。
5類哭聲,區辨寶寶需求
鄭雅莉助理教授表示,父母的天職很容易去區辨孩子的哭聲需求,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當嬰兒哭泣時,一般人可以猜對60%寶寶的需求,嬰兒的母親卻能分辨90%嬰兒哭泣的原因。黃清峰醫師也提到,在澳洲一位音樂家母親Priscilla Dunstan曾花了9年的時間,研究了7個國家,共計1,000名0~3個月小嬰兒的哭聲,歸納出不同種族、文化的小嬰兒都有下面五大類共同的哭聲,作為爸媽們區辨寶寶哭泣原因的方法並提供安撫寶寶不讓他哭泣的小撇步。
1.ㄋㄚ、ㄋㄚ、ㄋㄚ… ->我餓了
哭聲:想像寶寶要吸奶「ㄋ」的口型,但是卻沒有奶可吸,而發出「ㄚ」的呼喚哭聲,串連起自然會發出「ㄋㄚ、ㄋㄚ、ㄋㄚ…」聲音,哭聲較具規律性。
不哭撇步:這是由於剛出生的寶寶都會有強烈的吸允反射(sucking reflex),只要把奶嘴或手指放進他的口中,寶寶就會自顧自地吸了起來,這是他天生求生的本能反應,因此,當他哭泣中合併有吸允的動作時,發出彷彿:我想喝「奶」的哭聲,聽到這樣規律的哭聲時,也是在提醒媽媽:該餵奶了!
2.ㄛ、ㄛ、ㄛ…->我想睡了
哭聲:想像你想睡覺時,要打哈欠的動作,並保持這個口型而發出的哭聲,就是小嬰兒表達睡意而發出「ㄛ、ㄛ、ㄛ…」(或介於ㄛ與ㄚ之間)的哭聲,而且每個ㄛ的音都拉得很長,因為新生兒也會有哈欠反射(yawning reflex)。
不哭撇步:當寶寶愈累時,其實愈不容易入睡,因此,當寶寶發出托長ㄛ音的哭聲又合併揉眼睛和打哈欠的動作時,媽媽就應該趕緊安撫並協助寶寶入睡,免得寶寶愈躁動就愈不容易睡著了。
3.ㄏㄟ、ㄏㄟ、ㄏㄟ…->我好不舒服
哭聲:當寶寶發出強弱不一的氣音,特別一開始是「ㄏ」的發語音強,而由虛弱的「ㄟ」音結尾,而且哭聲不規律時,可能是他正在以哭聲表達:我現在很不舒服的訊息。
不哭撇步:這裡所指的不舒服不一定是寶寶生病了,姿勢不舒服、尿布濕了都可能是造成他不舒服的原因,媽媽可以檢視寶寶的需求,幫他調整一下姿勢,或者更換尿布。
4.ㄟㄧ、ㄟㄧ、ㄟㄧ…->我肚子脹氣了
哭聲:當寶寶發出類似英文中〝air、air、air〞(肚子裡有空氣)的聲音時,又伴隨著身體弓起來,把腳彎向胸部曲著的姿勢,代表著他的肚子有脹氣。
不哭撇步:試著讓寶寶趴在媽媽的大腿上,輕輕撫摸他的背部來舒緩他腹部的不適感,或者輕輕在寶寶的胃部(肚臍上方、肋骨下方處)作環狀按摩。
5.ㄟㄟㄟ…->我想要打嗝
哭聲:連續發出「ㄟㄟㄟ」的短音,正代表著寶寶想要打嗝的訊息,類似台語中所說的「溢起酸」。
不哭撇步:媽媽可以將寶寶靠在胸前,撐住寶寶的頭來為他拍背。
黃清峰醫師提醒,如果要依此辨別寶寶的哭聲,必須要在寶寶開始哭泣時,就仔細聆聽並辨別其中的差異,找出原因趕緊安撫寶寶,否則等到寶寶都已經「番不停」,哭得呼天搶地時,不但不容易分別哭聲,更會讓家長們手忙腳亂。
當寶寶的哭聲混合了上述的多種型態,要用心去發掘其中最常出現的哭聲來回應安撫,如果有些聲音您的寶寶都不會出現,也不用過於憂慮,這就是每個寶寶的個別差異。
假如真的聽不出來,可邊安撫邊幫寶寶換個姿勢,像是將他放到大腿上或者抱到胸前,然後再試著聽聽看。當真的無法分辨出寶寶的哭聲時,請媽咪們放輕鬆不必過於焦慮,盡量去安撫寶寶就好,隨著親子之間的相處愈久,妳一定能瞭解寶寶哭聲的真正需求。
以上這5種哭聲都是3個月大前不同文化、種族的小嬰兒最常發出的哭泣型態與呼喚訊息,會有這樣共同哭聲的情況,黃清峰醫師指出,主要是和3個月大前的小嬰兒,很多的行為都是靠天生本能的反射,還沒有接觸大量人類世界的教導指令有關。
安不安撫學問大:從本能~學習哭泣
鄭雅莉助理教授指出,初生寶寶的哭泣多數是為了滿足生理上需求(飢餓、生病)的動物本能,等到他的生理需求被滿足了,他知道「哭泣是有用的」;等寶寶大了一些,會以假哭並輔以動作的方式來尋求注意父母親注意,像是舉起小手想要媽媽抱,發出「咳、咳、咳」的乾哭聲等,由於每個孩子因為天生氣質不同,呈現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是都是在表達他需要被關注、被愛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0~1歲的小孩,基本上要從和照顧者的互動來建立日後人格及社會關係的表現基礎,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能受到完善的照顧,感受到生、心理都能夠被滿足,以後就會發展出信任的性格特質。鄭雅莉助理教授提到,嬰兒會瞭解發出訊號時,能被大人滿足,就是信任人的第一步;相反地,如果飢餓、不舒服卻不被在乎,孩子日後可能會產生不哭泣的不信任反應,或是退縮的人格。不過,也有人認為,當孩子哭泣時不斷地給予滿足,會造成日後容易依賴的心理。
鄭雅莉助理教授表示,照顧者應該仔細去瞭解孩子哭泣的原因,做些簡單的觀察紀錄,如:什麼時候哭、哭多久、最後是怎麼不哭,透過每日的觀察紀錄,試著找出最有可能原因去解決。如果寶寶真的是因為不舒服而哭泣,就應該要好好安撫及處理,若孩子一直是以假哭的方式來呼喚大人,這時父母親應依對孩子的瞭解,隨著孩子的發展,找出親子間的相處默契,不同階段也需要不同的方式紓緩寶寶的哭鬧情緒,適度滿足心理需求,才能建立孩子的獨立性。
5大哭泣原因
張瑞雲護理長指出,1歲以內寶寶容易哭鬧主要是下面五大類原因,找出寶寶哭鬧的原因並加以改善,才是最有效的哭鬧安撫法。
原因1.身心理需求:我需要爹地媽咪
小嬰兒哭泣的原因不外乎是肚子餓、尿布濕了、需要被照顧者抱起等需求,如果是因為以上的原因而哭泣,通常只要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例如:小嬰兒單純需要被抱,抱起來哄一哄就不哭了,換上乾淨舒適的新尿布,能夠針對他的需求去安撫他,通常2、3分鐘後寶寶就不再哭泣(先天特殊氣質的孩子則不然),張瑞雲護理長表示,3個月內的寶寶最好安撫,等到寶寶愈來愈大,他的需求也愈來愈多,哭泣的情況就需要家長更費心地去觀察。
原因2.身體出了狀況:我生病了
張瑞雲護理長建議,嬰兒的哭鬧都應該盡量去安撫,如果發現滿足了所有的生心理需求,寶寶仍舊哭個不停,持續哭泣達15分鐘以上,家長就應該高度懷疑寶寶是不是有便秘、脹氣、拉肚子等腸胃道問題的困擾,而導致1歲內嬰兒哭鬧不休多為腸胃道的疾病,其中又以「腸套疊」和「腸絞痛」最常見。
常見病症:腸套疊與腸絞痛
腸套疊
好發對像:黃清峰醫師指出,腸套疊屬於嬰幼兒急症,嚴重程度可能會危及生命,3個月~6歲的嬰幼兒都可能發生腸套疊,特別容易 發生在原本很健康、也不太哭鬧的寶寶身上。
發生原因:因為腸子套進本身的腸管之中,剛開始並不會痛,但是會因為影響血液循環而使組織腫脹造成腸子阻塞。
症狀與治療:這時候寶寶都會痛得很劇烈,停歇時間很短,膝關節會彎曲,如果不及時去解決,會持續劇烈大哭且不停歇,哭鬧不安的程度會讓大人怎麼抱怎麼哄都完全無法安撫,且合併淚流不止、臉色發白、腹脹、吐奶(甚至是吐膽汁)、排便型態改變等其中一項症狀,此時應該立即送醫。若寶寶持續哭鬧到呈現無力感的狀態就非常危險,當在病發12小時內寶寶有解血便的狀況時,一定要盡速進行灌腸或手術治療,否則會引發腸子穿孔、或腹膜炎等危急生命的狀況。
腸絞痛
好發症狀:在哭聲方面,3個月內的嬰兒忽然 的哭泣,先是慢慢哭,之後哇哇大哭,斷續哭好幾個小時,之間甚至可能停個1小時,每天持續15分鐘以上的哭泣且安撫無效的狀況如果持續2~3天以上,就可能是嬰幼兒腸絞痛的徵兆;在生理方面,除了嘴巴周圍較白一些,臉部都是脹紅的,肚子通常摸起來脹脹緊緊的,身體會曲向肚子,手腳比較冰冷,手掌緊握等症狀。
張瑞雲護理長表示,腸絞痛多會在固定的時間發生,媽媽可以細心觀察寶寶是否都固定在晚上或是下午的某段時間內哭泣,腸絞痛的哭聲極大且聲音較尖銳,寶寶會「嚎啕大哭」,甚至可以用淒厲來形容,無法被安撫停止。
發生原因:黃清峰醫師指出,造成嬰兒腸絞痛的原因目前在醫學仍無定論,推測和牛奶蛋白過敏、腸胃發炎、乳糖不耐症、腹脹與照顧者互動情形不佳等情形有關。
處理方式:將寶寶抱起,面朝下,在大腿上擺個溫水袋,讓寶寶肚子靠在溫水袋上,或者幫寶寶在肚子上擦點驅風藥來按摩,將有心理安撫的作用,家長也可以試著以棉花棒沾凡士林,輕輕地在寶寶的肛門口點一點來刺激肛門排氣排便,因為腸絞痛在排氣或排便後不適感便會停止。嬰兒腸絞痛通常在3個月大之後會轉好,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所以沒有立即就醫的需要,只是父母不要因此而累壞了。
另外,張瑞雲護理長叮嚀,呼吸道中有分泌物,例如:鼻塞或呼吸道有痰造成呼吸道不順暢時,寶寶也會用哭泣的方式來反應,不過此狀況較為少見。其他像是發燒以及穿太多衣物都會因為體溫過高而造成身體不適,導致寶寶不易入睡而哭鬧。
黃清峰醫師提醒,門診中也曾發現寶寶疝氣、蚊蟲咬傷、睫毛掉進眼睛裡、別針彈開刺進寶寶肉裡等原因而造成寶寶哭泣,因此建議家長在送寶寶就醫前,可在家中先將寶寶的衣物脫下,觀察身體上有無異狀,確定無異後再送醫。
原因3.天生氣質愛哭泣
在爸媽盡力地安撫寶寶的生心理需求,且醫師也排除生病的可能,但是寶寶哭鬧不休的情形仍舊讓照顧者束手無策時,張瑞雲護理長表示,這多半和孩子的天生氣質有關。鄭雅莉助理教授也提到,氣質因素多半在寶寶1歲後才比較容易被觀察發現,照顧者不需過度自責,而是在瞭解寶寶的情況後,用適合他的方式來照顧,幫助寶寶適性發展,才是正確的態度與觀念。
原因4.不適應新的照顧者與安置環境
小嬰兒也會產生分離焦慮的心理,環境與主要照顧者的改變最容易引發寶寶的分離焦慮,而這麼小的嬰兒最直接反應,就是以哭泣來表達。像是居住環境(主要照顧者的照顧環境)、變換環境、溫度變化(太冷或太熱,維持室溫26~28℃),其他還有,衣服包太多太熱,再加上肢體活動度被限制,也會以哭鬧的形式來表現。
3、4個月大的baby分離焦慮最為明顯,因為寶寶這時已經能夠認得主要的照顧者(多半是媽媽),當主要照顧者轉換為醫院的護理人員,因為護理人員的照顧模式和家中的照顧者不同,小嬰兒對於護士阿姨抱的方式、呼喚的聲音、身上的氣味與安置的環境突然改變而產生不適,所以,安撫效果通常都不佳,需要一段時間(2~6天不等)來適應。
寶寶9個月大以後,對主要照顧者更熟悉時,開始進入到一種怕生的階段(也是俗稱的無尾熊寶寶,換人抱可是會大哭大鬧),若此階段主要照顧者換成護理人員,且經過一段時間仍無法適應時,還可能會請主要照顧者到醫院來陪伴孩子,讓他更有安全感,因為小嬰兒的分離焦慮是相當正常的表現,只是從3、4個月大~1歲半的階段他會以哭鬧來表現,所以「哭鬧」只是寶寶表現焦慮情緒的一種方式,至於大一點的孩子表達分離焦慮的方式可能就是直接說:「我不要」。
此外,不適應的睡眠環境也會導致寶寶特別愛哭泣,這是由於睡眠型態會影響到寶寶的活動,如果寶寶一直睡不好,他清醒的時刻就比較多,這樣一來,一直被侷限在小小空間的寶寶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不適以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家長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安置在嘈雜的環境中,免得孩子因為睡不好而有哭鬧的情緒表現,並盡量配合孩子的作息,讓孩子在固定的環境與時間來入睡。
原因5.安撫方式的不適應
因為每個寶寶在哭鬧時所期望被安撫的方式不同,所以當家長在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與改善寶寶週遭環境之後,應嘗試觀察寶寶的反應,找到一個最適宜他的安撫方法。張瑞雲護理長表示,當寶寶住院時,護理人員會詢問照顧者平常在家都用什麼方式來安撫孩子的情緒,包括:都怎麼抱寶寶、怎麼餵奶、習慣提供什麼樣的物品來安撫寶寶等,盡量讓住院時的照護和家中一致。
媽媽的安撫方式也可能會讓寶寶因為不適應而哭鬧,例如:因為忙碌的關係,當寶寶哭泣時僅和他說話,而忽略了有些時候寶寶是需要被抱起,以輕拍、輕搖或是抱著他走動等方式,來舒緩其哭鬧情緒。有些寶寶在哭泣時則會希望照顧者來看一看他,和他說說話,感受到有人在身旁陪伴他的感覺,這時如果能在嬰兒床邊安置有聲音或者是會轉動的裝飾玩具,營造出有人陪伴的感覺與情境,也能轉移寶寶的哭鬧情緒。
10招告別寶寶哭鬧安撫法
黃清峰醫師建議,寶寶哭泣時可以先嘗試下面的安撫方法,要是其哭聲仍是停不了,就得考慮孩子是否有身體不適的因素,應該進一步帶寶寶就醫。
1.使用包巾舒適地將寶寶包住,讓寶寶有如回到媽媽子宮內的安心感。
2.哭鬧抱起時,盡量將寶寶的腹部朝向大人。
3.吹口哨或發出輕輕的噓聲、開慢速吹風機或電扇等方式來安撫哭鬧的寶寶,如此一來將讓寶寶感覺到有如在子宮內感覺脈搏或血流的嘶嘶聲。
4.輕輕搖晃嬰兒,就像胎兒在子宮內感覺媽媽在走動的感覺,但不能過度搖晃以免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
5.雙手像按摩般輕摸寶寶的臉蛋、背部、腹部和腳,長時間輕撫的安慰效果其實大於短暫拍動的效果。
6.輕聲和寶寶說話或唱首歌來與寶寶互動。
7.開車帶寶寶繞一繞,感覺很類似子宮內的震動與聲音,他會很快就睡著。
8.試著幫寶寶洗個溫水澡,流水聲以及和媽媽的皮膚接觸會讓寶寶很安心。
9.試著用新玩具或嬰兒床上的擺飾來轉移的寶寶的注意力。
10.寶寶哭鬧時,媽媽不要緊張生氣,不良情緒的感染將會造成寶寶更難過。
什麼是嬰兒搖晃症候群?
張瑞雲護理長提醒您,當孩子哭鬧不停時還是應該抱起他輕輕地搖,不要因為心急就急躁地過度晃動,讓孩子的姿勢與位置突然改變得太大,這麼做可能會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情形發生。黃清峰醫師也解釋,因為照顧者過度搖晃寶寶,可能會造成孩子類似腦震盪的情形,孩子的確會停止哭泣,讓家長誤以為大力搖晃是有效的,但其實可能已經造成寶寶昏眩甚至嚴重的硬腦膜下出血的病症。
一哭三不要!
不要一哭就塞奶嘴給寶寶,他需要的其實是輕抱安撫而非奶嘴。
不要一哭就立刻餵奶。
不要太快速變換妳的安撫方式。
黃清峰醫師特別針對第二點:不要一哭就立刻餵奶,提出解釋,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一輩的觀念,只要寶寶一哭了就想給他餵奶,雖然寶寶的哭聲以餓了、尿布濕了、髒了最常見,但並不代表每一次的哭鬧就一定是這兩種原因,當家長養成了一哭就餵奶的反射動作,很容易就會忽略了其他造成寶寶哭泣的原因,像是單純想抱抱、穿得太多、尿布包太緊、溫度過冷與過熱、肚子脹氣等,甚至還忽略了必須馬上就醫等較為嚴重的腸胃道疾病徵兆。
當寶寶一哭泣就餵奶,這不僅讓寶寶無法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容易因為過度餵食,造成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而引發寶寶脹氣的不適,造成另一個哭泣的惡性循環。
大部分寶寶在出生幾週後就可以養成規律的餵食習慣,有的寶寶吃得量少但吃得頻繁,有的食量很大,但是喝一次可以撐很久,不需要以大人的想法擔心孩子吃得不夠,拚命餵、睡了也挖起來餵,讓寶寶養成奶瓶不離身的習慣。
黃清峰醫師表示,避免餵食過度,家長們要先瞭解寶寶要吃多少奶量才是足夠?通常出生一週後的嬰兒,每天60~90㏄已經足夠,如果以一次喝10㏄計算,一天要餵6次,平均每4個小時餵一次,家長還是要依寶寶一次能喝的量來做固定式的調整,而通常喝母奶的寶寶,因為喝得次數較為頻繁,一次的量也沒有配方奶來得多,所以喝母奶的寶寶通常餵了1、2個小時就開始哭著要喝奶,媽媽照顧起來也會特別辛苦。
大部分的寶寶到4~8個月大時幾乎都不會在半夜時哭鬧著要喝奶,1歲以後就可以和大人一樣三餐固定,中間加個點心,不需要頻繁地計算餵奶時間。因此,他建議家長,尊重寶寶自我調控飲食的能力,只要確定他沒有吃得過多或過少,從生長曲線來看其身高、體重是否在理想範圍內順著生長上去,神經學發育(翻身、坐起、扶走等)若也是標準,就不需要過度地餵食,反而提高寶寶脹氣的機率,造成惡性循環。
「每個寶寶一定都會哭!」鄭雅莉助理教授建議慌張媽媽、新手媽媽能夠瞭解這一點,更不要去訓練1歲前的嬰兒不哭泣,因為此時寶寶哭泣是和大人們互動、表達情緒最好的方法,接受寶寶一定會哭,瞭解哭泣是他溝通的開始,正向地去看待寶寶哭泣這件事,不需要自責,也不要把特別愛哭的孩子貼上標籤,瞭解寶寶哭泣的原因,反而能打造您和寶寶之間專屬的親密溝通方式。
專家檔案
黃清峰
現任: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小兒部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
經歷: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兒科消化專科醫師、台灣兒童急診專科醫師、台灣兒童重症專科醫師、台灣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張瑞雲
現任: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護理長
學歷:
經歷: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護理長
鄭雅莉
現任: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室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堪薩斯大學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博士
經歷: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所) 助理教授、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門諾基金會融合教育中心組長、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日間托育中心組長